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研究

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当前文化现象之比较

 

 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是四川省绵阳市境内最具民族风貌的两支少数民族。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现有羌族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之间的河谷地带。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王朝对北川土司采取废除政策,使得这一地区的羌人汉化程度很高。现在,民族传统文化从物质层面来看变化较大,只在偏远的青片河上游有较多的保存。但从精神层面,即宗教信仰、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等方面来看,北川羌族依然保持了同一民族的认同感。
   
     
白马藏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平武、松潘、九寨沟县和甘肃省文县的两省四县交界处的高山沟谷中。据最新统计,白马藏人现有近20000,其中绵阳平武境内有约4000,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黄羊关和木皮4个藏族乡。平武白马藏区山高坡陡,森林密布,对外交通极为不便,这是千百年来得以保存古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两个民族聚居区优美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是一道魅力无穷的风景线。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民族学家对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做得比较多,包括对两个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从90年代后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今天北川青片河流域和平武白马藏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抢救、保护、研究和展示羌族和白马人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的紧迫任务。2004611,绵阳市博物馆组织专门人员对北川青片河上游的羌族聚居区与平武白马藏族分别进行了6次约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和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为在博物馆举办绵阳白马藏族羌族风情陈列作准备。
   
     
在实地考察和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中,笔者深感旅游和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对这一地区的巨大影响,预计可能在数十年后,这里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将难以再续。目前,这两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处在一个嬗变时期,笔者根据实地考察把目前两个民族的真实状况作一记录,也算是他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发生变化时的一个真实记录。
   
   
一、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发状况
   
     
北川羌族聚居区与平武白马藏族山水相连,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相近甚至完全相同,都是典型的山地自然景观,各自然要素多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地势均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主要是中山(海拔25004000)、低中山(海拔10002500)、低山(海拔6001000),西北部为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40005000)、中山。两个县大部分地区均是山高谷深,山地占北川幅员面积的98.8%,占平武幅员面积的93.5%。在这些山谷间分布着很多河流,在河流的一些地段零星地发育了较小的河谷平坝。
   
   
在气候方面,两县都属于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使得这一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丰沛的降水,加之雪山融水的补给,两县高山深谷间河流、溪沟密布,北川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12公里,平武则更高,达到每平方公里0.14公里。山区河流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量较大,北川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34.86千瓦;平武理论蕴藏量为14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80万千瓦。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河段大多比较狭窄,移民相当少,开发成本很低。
   
   
有山有水有风光,再加上生活在这个区域内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这里迅速吸引了旅游和水电资源开发商的目光。现在北川和平武的这种开发利用正如火如荼,特别是水电资源的开发尤其剧烈。
   
   
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北川青片河上游的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聚居区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特别是处在九寨环线上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包括平武白马藏族乡)的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外来人员和文化的浸润,在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质量和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响。
   
   
北川和平武山区历来是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百姓比较贫困的地区。开发旅游、水电、矿产资源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捷径和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一些急功近利和不科学的作法,使得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自然风光留下了过多的人为雕饰;具有民族风格的一些文化特质已经走样,甚至变味。
   
   
二、经济形式和生活状况
   
   
北川羌族和平武白马藏族都地处高寒山区,传统的经济活动以农耕为主,属于农业民族。到近代,这一地区仍然存在刀耕火种、伙活耕地的非常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且是务农工猎、种麻织布、牧羊养蜂的多种经营模式。现在,这一地区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是主业,但多种形式的种植业、手工技术、旅游开发和出外务工等经济活动形式的比重升幅较大。一般经济活动的经营形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过去,北川羌族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兼种有青稞、小麦、荞麦、豆类和蔬菜等;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和漆树等;副业主要有养蜂、采药、养猪和牧羊。平武白马藏族农作物有小麦、青稞、燕麦、荞麦、土豆和玉米等,以麦类为主,经济林木很少;副业也主要有养蜂、采药、养猪和牧羊牛等。现在,农业生产虽然还是主业,但农作物的结构已有较大的调整,特别是平武白马藏族农作物的结构调整幅度最大。麦类已经很少,玉米也不多了,老寨子每家每户房前高大的木构粮架和储藏玉米的、小巧的竹木房已成为历史遗迹;土豆和各种蔬菜已是当地的主打农产品,多是对外出售;养蜂、养猪和牧羊牛等也还是重要的副业。北川青片河上游羌族聚居区农作物依然以玉米为主,不管是河边的小坝,还是陡峻的坡地都是一片一片的玉米地,由于品种的改良,产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麦类也是基本没有了;经济林木依然以花椒独具特色。蔬菜种植不多,主要是自己食用。至于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劳动工具,两个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很少使用铁器。在平武白马藏区,一个家庭有一件铁刀或其他铁器都算得上是很富裕的。50年代以后,生产工具逐步多样化,主要有二牛抬杠的木制犁,()斧子、弯刀、镰刀、砍刀、板锄、尖锄、二齿等。……都比较简陋。北川羌族地区的木犁一般都是单牛的,其他铁制工具大多与平武的基本一样,瓜米子状的锄头是北川羌族铁匠的创造,大约只有20年的历史。前些年这些农具一般都由自己加工制作,不出售交换,现在,绝大多数农具都是在乡场上或县城购买。
   
   
除农业生产外,现在旅游业逐渐发展成这一地区的重要经济形式。在其影响下,新的山寨建设速度加快,使得木工成为当地比较活跃的手工技术人员,而且都是本民族的木工,如北川正河村五龙寨正在建设的旅游山寨,有十多位本民族的木工师傅。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量增加了,如各种山药和蜂蜜等。同时,也为手工缝织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和服饰,如头巾、提袋、腰带、围巾、鞋垫及其它相关装饰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在北川小寨子沟和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的部分接待点都有出售这些物品的商店。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当地劳动力的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很少有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据我们观察,白马人务农的最大特征是以妇女为主,不管是种粮还是栽菜。寨内青年男女大多参加各个接待点的服务工作,包括晚上的歌舞娱乐活动。如果一个接待点来了十几个客人,就要请寨(或组或社)里的青年人来帮忙接待,晚上一起为客人表演民族歌舞。当然,这个接待点要给每个参加服务的青年人支付约定的报酬。也有少数比较有实力、客源比较充裕的接待点,如北川正河村五龙寨有相对固定的服务人员,但大多数还是本地的青年人。出外务工的年轻人不多,而且也走得不远,如县城、乡镇和就近的电站、加油站等。
   
   
饮食结构在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平武白马藏族主食以麦类、土豆为主,北川羌族以玉米为主食,现在青片河上游羌族聚居区农作物虽然还是以玉米为主,但基本上是作为猪饲料。两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向外出售,再购回大米作为主食,肉食以猪羊为主,而且也比较丰富。饮茶习俗依然,嗜酒风气尚存,而且不论男女都喜欢饮酒喝茶。现在基本没有自己酿的酒了,都是购的散装或瓶装高度白酒,自己加入蜂蜜或一些药材浸泡再饮用。吸食传统的旱烟已是中老年男女的专利,年轻人都抽各种档次的纸烟了。
   
   
三、居住环境、建筑形式和结构布局、室内陈设
   
   
目前,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北川青片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山之间的河谷和中山半坡上,平武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高山和中山之间的河谷平坝地区。调查发现,平武白马藏族近代和以前山寨主要分布在山原上,如白马藏族乡的稿史垴村水牛家老寨、伊瓦岱惹村的上壳子寨和下壳子寨。北川青片羌族过去主要居住在半坡上,山坡的坡度不小于50°,我们站在半山坡上都有头晕目眩的感觉。从尚武村的庄房小组山坡现存的大量碉房遗迹就可以看出这种聚居的特点。现在,在青片乡的茶湾、西纳、安绵、正和和杨家湾村等的半坡上,都还散居着大量的羌族人家,大片的玉米地散布在令人晕眩的陡坡上。
   
   
从近现代开始,特别是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治安的好转,加上对外交通和联系的需要,北川羌族逐渐从山坡向河谷的小平坝移动,平武白马山寨也从高山的山原向河谷平坝迁徙。平武白马藏族新山寨的人家还是比较集中的,但比过去分散,有不少人家直接移向城镇。交通不便的老寨虽然户数很多,但人口已经很少了。如伊瓦岱惹村的下壳子寨有近30座房屋,但仅有9户有人,而且总共只有13个老年人,没有一个长住的年轻人。上壳子寨的情况也是如此。自然条件稍好、交通略为便利的焦西岗寨和罗通坝寨也是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寨,人口还较多,焦西岗寨2990余人,罗通坝寨30多户也有90多人,但常驻人口依然主要是老年人,青年人大多就近打工,如白马山寨门口加油站的工人就主要是白马青年。
   
   
现在的北川青片羌族除西窝寨外都呈散居状态,稍大的寨子也就是三五户人家。据当地老人讲,这种状况是近百年,特别是1949年以后逐步形成的。人口的流动情况与平武白马藏族基本一样。总的变化表现出山寨由坡地移到河谷,住户由集中转向分散,人口由山寨流向城镇的特征。
   
   
房屋建筑的形式也处在巨变之中。白马藏族研究专家曾维益先生认为,平武白马藏族老寨已成历史遗迹的板屋土墙杉板房”,与先秦史籍记载的氐人板屋土墙相比,是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成熟的、标准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现在在白马藏族乡各寨尚存近10,但大多数都没有住人。住人的房屋主要是木构吊脚楼或土墙木构楼。木构吊脚楼最多,有旧有新,旅游接待点都是新建的木楼。土墙木构青瓦楼都在老寨,土墙有板筑的,有土坯砖砌的。其实应该是古老的板屋土墙新式木构吊脚楼的综合体,时代早于木构吊脚楼。至于砖混结构的建筑只在白马寨门以下的九环线上的木皮和木座白马藏族乡出现,越近平武越多。
   
   
石砌碉房是北川羌族古老的传统住宅,“直到清代中期,北川羌人仍然普遍使用碉房”,“在北川西北最边远的青片一带,直到二三十年前,还有很多人住在碉房里。青片尚武村大寨山坡上尚存数十处碉房遗迹,有的还颇有气势;茶湾和安绵村的半山上也还有少量的碉房遗迹。现在北川青片最流行的建筑形式是吊脚楼,但与平武白马藏族的吊脚楼相比还是有区别,就是尚有古代碉房的遗风:很多屋基、堡坎和底层墙壁等都是用片石或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有的甚至一面整壁都是石块砌成。也有一些纯木构吊脚楼。在羌族一般聚居区砖混结构的建筑是很多见的,偏远的青片乡街场上也有几座这样的建筑。总的说来,“北川羌族的住房经历了由碉房到吊脚楼的演变,如今在低山沿河地带,砖混结构的小洋楼正在取代吊脚楼,成为羌人住房的新选择。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在青片一般新修的建筑都是有古代石砌碉房遗风的木构吊脚楼,既利于底层的防潮和防腐,也可以看作是对羌族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保留和展示。
   
   
随着居住环境和建筑形式的变化,特别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结构布局和陈设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在北川羌族和平武白马藏族地区的情况基本一样,即由传统住宅的以火房()为中心的室内结构布局,演变为新式住宅的以堂屋(客厅)为中心、功能划分较细的室内结构布局。过去,这两个民族的住宅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圈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藏粮食和杂物;火房()是全家人的活动中心所在,室内生活的全部如吃饭、喝酒、休息、睡觉和待客、开会、跳舞、敬神等都在这里。室内的陈设物品非常简陋,都是以橱柜和火炉为核心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橱柜除了用来放置锅碗瓢盆外,主要功能是神位,所以又可以称为神橱。家里日常生活用品很少,除三脚架、锅和开水壶等用品是铁或铜的以外(其实稍早时候三脚架都是木制的),其他绝大部分都是木制的,陶瓷用品极少。现在的普通住宅(砖混结构的除外)一般也是分为三层,功能与原来的相同;有的人家把圈养牲畜的地方和厕所单独修在旁边,这样有利清洁卫生;近几年修的、用于旅游接待、略带民族传统风韵的住宅更是如此。不管什么结构的住宅,火房()依然存在,但仅仅是作为冬天烤火和小型聚会的场所;堂屋成为(客厅)吃饭、喝酒和待客、开会、跳舞、敬神的地方,完全取代了过去以火房()为中心的地位;另外有专门的厨房和卧室。根据室内结构布局和功能的划分,陈设物品已经比较丰富了。堂屋、厨房、卧室和火房()等都有相应的用品,而且几乎家家有电视机,很多家庭还有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部分人家已安装了家庭电话或购有移动电话。家里日常生活用品完全被现代化的陶瓷和金属类的替代,木制的已经极难见到了。
   
   
四、对外交通和休闲方式
   
   
北川和平武境内大部分地区自古就交通不便。从民国开始直到建国以后,道路建设时断时续的进行着。到1990年前后,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主要聚居区基本都修通了公路,但大多是比较简易的公路。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简易公路得到改造,有的加宽,有的整平,有的铺成柏油路,处在九环线上的平武白马藏族乡的主干道甚至已经是水泥路面的三级公路了。平武白马藏族乡大多数比较偏远的村寨,如祥述家、小槽和水牛家等也通了公路,由于1990年以前是伐木厂的专用公路,所以路基实在,路面比较平整。北川羌族主要聚居区的公路中,很多路况都不错,包括从曲山到坝底这一段,但从坝底到偏远的、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独特的青片乡大部分路段,路况较差,路面较窄,部分路段水毁严重。现在北川县有关部门正在引进资金,拟对路况较差的部分进行彻底改造,以利于对青片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
   
   
由于公路的修通,运载工具在这两个民族地区已经比较现代化了。北川几乎所有羌族乡镇都已有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而且大多数每天不止一个班次,比如到青片乡每天有三个班次,其中有两个班次还直接开到青片最远的西窝寨和正河村。在青片乡一般的运力除汽车外,比较多的交通工具还有摩托车和自行车,也能见到一些拖拉机。据了解,在其它乡镇情况也大致如此。但在青片乡的村寨内部,马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力仍是主力。比如正河村和安绵村,现在还有70余匹马,平时在生产中主要是载粪水、肥料和运粮食,也是赶场运载买卖品的工具和脚力;在旅游季节也作为娱乐活动的道具。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白马山寨外,一般每天都有数十辆旅游大巴穿梭往来,在旅游旺季,每天甚至可以达到120辆左右;再加上路过的其它各种车辆就更多了。来往于县城和山寨之间的小型面包车也不少,也有一些摩托车,完全解决了山寨与外界的交通问题。木座和木皮两个乡也是处在九环线上,而且距离县城更近,交通就更为方便。黄羊关乡偏离旅游线路,但基本的交通问题也解决了,每天都有开到乡上的班车。其它的运输工具,如小车、货车和摩托车也比较常见。在白马山寨里,大多数家庭都养有马匹,除了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般运力外,在旅游搞得比较好的寨子也作为旅客游览观光的脚力和娱乐工具。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对外联系和信息沟通。固定电话已经进入了北川青片和平武白马乡的每个山寨,移动电话在白马的多数山寨可以拨打自如。据北川县有关政府部门透露,青片移动电话开通问题将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而随之解决。最近几年来,对外联系的方便和信息沟通的迅捷对北川和平武两个民族乡的娱乐休闲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北川青片通公路前,1979年以前的休闲娱乐方式基本都是自娱自乐,如喝酒、唱歌、跳舞等传统的形式,外来的娱乐方式和影响就只有电影。据安绵村贾云贵师傅讲,由于没有电和公路,几乎半年才有一场电影,而且得有七八个小伙子翻山越岭搬运放映设备,非常辛苦,所以寨子里放一场电影就像过一个盛大的节日。现在喝酒、唱歌、跳舞等活动依然是年轻一代人的娱乐形式,尤其是婚娶和喜庆日子里,更是年轻人表达喜悦之情的方式。闲暇时间,年轻人更喜欢玩一下麻将娱乐,这种活动在年轻一辈中已经很普及了;老年人也有喜欢麻将娱乐的,但更多的是帮助带带小孩,看看电视。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这两个民族乡的消闲方式已经发展成形式多样、与汉区相同或相近的娱乐形式了。在青片羌族和白马人特别是年轻人当中,麻将、扑克、台球、象棋和唱0K等都是娱乐的项目,而且大多数都可以作为赌博的道具。城市中流行的斗地主扑克游戏也已经盛行于这两个民族地区,只是电子游戏和网络还没有进入山寨,恐怕是成本过高的缘故吧。
   
   
五、衣帽服饰
   
   
两个民族的传统衣帽服饰变化很大,特别是北川羌族的变化很突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北川青片乡很难见到穿戴传统服饰的人。我们在青片乡考察了一周时间,还没有看到一个从事生产劳动的羌族同胞穿民族服装,200463日在北川正河村五龙寨做木工活的近20位本民族的木工师傅,全是身穿汉族流行便装,包括几位60岁左右的羌族老人。他们说民族服装一方面在劳动的时候很不方便,田间地头容易挂扯;另一方面民族服装较厚,而现在天气较热,据说冬天平时穿民族服装的人略多,但主要是老年人。722日下午,当我们到达西窝羌寨时发现三三两两穿着民族盛装的小伙子骑着马跑进山寨。一打听,才知道那天是旧历六月初六的转山会”,据说大约有200余人参加。不一会,我们又发现小伙子们回家以后迅速脱下民族服装而换上汉族便装出来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只见到部分老人穿的是民族服装,如正河村村长、五龙寨寨主杨华武86岁的老母亲,缠黑色头巾,着黑色长裙,穿青灰色上衣,外罩一件棕色褂子,没有绣花。西窝68岁的苏世精,也是缠黑色头巾,身穿蓝色长袍,长袍两侧开叉,腰系一条红色布带,着浅灰色裤子,衣服亦无绣花。其实,他们的着装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川北丘陵地区老年人的服装样式基本一样,我的奶奶当时就爱穿这样的衣服。在旅游接待点,一般情况大家都是着民族服装,而且衣着鲜艳,绣花丰富,非常漂亮,如正河五龙寨的羌族姑娘、西窝羌族风情接待点的王敏姑娘等都是衣裳斑斓”;小伙子的服装也有漂亮的绣花,如正河村五龙寨搞接待的年轻人。脚上穿的鞋子大多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妇女有的穿自制的绣花布鞋,绣花与衣裙上的花饰一样精美;男子自制鞋子的工具―――“草鞋码码还比较多见,但会用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只在西窝苏世精家发现了他最近打的一双草鞋。
   
   
装饰品方面可以分为头饰、胸饰和手饰等。头饰主要是头巾和耳饰,过去的头巾是缠裹,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年人还是缠裹头帕,大多演变成圆盘帽的形状,戴起来很方便;耳饰大多数都是银耳环,传统的银耳环已经很少见了,大部分已被重新加工成现在流行的样式。胸饰是指围裙,根据我们的观察,其实应是胸巾和围腰的结合。这种装饰品图案丰富多姿,颜色搭配讲究,(胸巾)顶端钉有银扣”,非常美观;有的腰间还系一条宽寸许的精致挑花腰带。手饰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戴于手颈部的银圈或铜圈,现在也有富裕人家戴金银戒指的。过去,北川青片男性也有戴耳饰、裹头巾的现象,现在除了老一辈外,佩带装饰品的男性极少,大多数也就是戴戴戒指而已。
   
   
平武白马的情况略有不同,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穿戴民族传统服饰的人比较多。在白马乡考察期间,我们发现在田间地头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基本都是着民族服装,而且多数都是妇女。我们统计到有22人在田间从事生产劳动,其中有18人身穿民族服装,如厄哩寨带着宠物狗种白菜和挖葱起菜的妇女、手拿镰刀下工归来的龙珠大爷等,约占82%;而没有穿民族服装的人都是40岁以下的男性。22人中妇女15,约占73%,而且年龄大约都在50岁左右或更大。日常生活中穿民族服装的人都还挺多,有男有女,既有小孩,也有年轻人和中、老年人;身穿汉族流行便装的也有,主要是一些在附近公司打工或跑运输的年轻人。
   
   
白马民族服装的样式比较统一,即头戴盘形白色毡帽,身穿下及小腿肚的长衫,腰系宽带。盘形白色毡帽基本没有男女的差别,男式长衫名春纳”,“对中缝开襟,穿着后将两前襟操拢,再系腰带”,衣领多见缀圆形白点蓝布为之,前襟边和长衫下摆连有花布条饰,平时腰间多系单色(以暗红为主)宽带。女式长衫名祥马”,现在的样式与传统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上部与男衫同”,衣袖、肩部和后背等处均为红、黄、蓝、白等不同色彩的布条连缀而成,显得绚丽多彩;现在也有很多背上绣十字花饰的褂子,但基本都是中老年人穿的;下部为裙,与上衣合为连衣裙”,裙摆边缘花饰繁丽”,“妇女多穿长短不一的两件衣裙,故露出重重花边,更为美观。由于现在都穿有裤脚并不肥大的裤子,所以夏天很难见到打绑腿的人,只有少数老年人还用白色布料缠裹小腿,可能是习惯使然;据说冬天为防寒打绑腿的人还是较多。鞋子基本上也是在市场上购买的,偶尔可见老年人穿自制的布鞋或棉鞋。
   
   
装饰品方面可以分为头饰、胸饰、腹饰和手饰等,头饰中插羽毛的白色毡帽不分男女,有些女帽还见绕以珠饰的现象。现在男女发式没有过去复杂,都是以简便易于梳理的样式为主,原来系于大辫、拖于身后、长及脚跟的车渠”(海螺)圆饰已经见不到了,穿孔的海贝或海螺已成为老人箱底的古物。耳饰方面,还能见到老年妇女戴着刻有反万字的圆形银牌或耳坠,年轻人一般都佩戴现在的新样式;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戴耳环的白马男性。胸饰和腹饰主要是指女性抹胸上的鱼骨牌和系于腰间的花腰带、钱币带等。平时胸部佩戴鱼骨牌的妇女很少,我们仅见到两三位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戴着这种饰物。钱币腰带也只在节日或接待活动中有人系上,平时根本看不到。手工花布腰带则非常多见,只要是穿民族传统服装的妇女和儿童一般都腰缠23米长、宽数公分、花饰精美的这种腰带。手饰变化也不大,基本上都是手镯,即银圈或铜圈,有的还刻有纹饰;也有比较富裕的人家戴金银戒指的。
   
   
两个民族自制的布料和麻布服装可以说已经完全消失了,现在的布料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民族服装传统样式基本都是自己手工或机制而成。男女服饰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比较现代的,都表现出老年人和男人着装素淡、饰物简单;儿童和妇女,特别是少妇和姑娘着装图案丰富、色彩艳丽、饰物多样的风格特征。
   
   
六、宗教信仰和节庆婚丧
   
   
根据我们的考察访问,发现这两个民族传统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观念依然浓浓的弥漫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但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北川青片羌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仍然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考察期间,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家的大门上都贴着书写自然神祗的纸符,如老大寨有一户人家(总共只有两户人家)门前的红纸神符上把风云雷雨日月星辰天地水全都列上,这是我们所见供奉自然神灵最多的牌位。有的只有其中一部分;有的与汉族一样,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另外传统的有相当影响的自然神灵信仰尚存遗迹或遗风,如白石崇拜在羌房屋顶已难觅踪迹,但老大寨的山坡上还有一个小庙,中间立一石质碑状牌位,牌位上的主神是白马将军”,其实就是其侧的一块灰白色石头。据我们的向导陈德才说,他们现在还在拜祭白马将军。希翼山神赐福的镇山碉和保佑丰收的青苗碉都是用石头砌成,现在已是掩映在草丛中古代信仰的遗迹了。在到小寨子沟的路旁,有一个名为吊脚楼的旅游接待点,在院坝的右侧用石块砌有一个七层、层层内收的塔状建筑,每层放置白石头。虽然它是现在为旅游建的一个建筑,但依然反映了北川青片羌族白石崇拜这一传统信仰。随着石头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渐减小,“白石崇拜的观念也在逐渐淡薄,但树神信仰的影响力还比较大。古老的或造型比较独特的大树都是青片羌人的神树,都是保护和祭拜的对象,挂在树上的红绸带就是羌人祭拜神树后留下的。对于自然崇拜的对象,我们曾询问几个在旅游接待点搞接待的年轻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信仰山、水和树等自然神灵,而很少提到石头;再问为什么”,他们都说不知道。我们揣测,一方面可能是传统的影响,更重要的方面可能是这里优美的山水和自然风光现在给他们带来了新生活的缘故吧。
   
   
在各家各户堂屋正壁的壁龛内,或大门侧等处都有一个木制斗形器,内盛香灰,上插香蜡,是他们祭奠祖先的用具和方式之一(也可到祖先坟上祭奠)。当然,还可以祭拜自然神灵和道教、佛教神祗等。由于传播文化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巫师、本民族称为释比的已经没有了,一般的宗教活动都是各自自发地进行,如祭祖、许愿、还愿和婴儿取名等。大一点的宗教活动由本寨有一定威望或村组长组织进行,如西窝寨旧历六月初六的转山会是由本寨人组织的,听西窝人说,这是他们寨祭拜牧场,开始放敞牛马的活动。当听说这次活动邀请了省电视台的记者后,加之近旁的大寨没有人参加,我们揣摩他们的真实意图恐怕是想扩大西窝寨的影响,进一步发展旅游而策划的一次活动。
   
   
平武白马藏族自然崇拜中的山神还可以反映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些东西,树神、水神已难见崇拜的痕迹,因为周围山上已少有带神性的大树,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水其神性的面纱已被撩开。不管是老式寨房,还是新式建筑,“燃香以示敬祖的位置是没有少的。在老寨子,有的人家神龛上还偶尔能见到经过烟熏火燎过的木质曹盖面具;在新建寨房里,我们看到有的把曹盖面具挂在正门两侧;还见到有把曹盖面具印成图画而贴在墙上的,目的应该都是驱鬼辟邪和祈保平安。多年来,由于本民族的三级道师北布劳北白该已经没有了,过去由道师主持的宗教活动,现在一方面仪式大为简化,另一方面有的活动已经不复存在了,如卜卦、咒仇等这类的宗教活动就很少听说。
   
   
随着本民族传播文化和主持传统宗教活动的巫师的逝去,汉族文化、周边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得这两个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力渐渐减弱。道教已渐渐渗入他们的生活和信仰之中,如北川青片羌族老大寨白马将军小庙中的牌位上,侍立的是道教中的金童玉女”,大多数家庭门上或墙壁上贴着门神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彩印画,其中道教纸符几乎家家都帖,但少见佛教影响的印痕。1949年以前,平武白马藏人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深,这次我们在小槽寨考察中发现一座有40余年历史的土墙房枋木上贴着三幅图画,画纸已发黄,图案略残,但图案的组合结构和怪诞的内容与常见的道符颇为相似,显然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所致。
   
   
现在,两个民族的节日都以春节最为重要和隆重,其它节日则很少了。据我们了解,在春节一般要举行一些本民族有特色的活动以渲染节日气氛,但多带有基层政府行为,而且被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范畴。北川羌族近年恢复的旧历十月一日羌历年”,也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但基本都由政府组织并出资,一方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展示,另一方面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如争取民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等。原来各地的庙会活动,包括青片乡,因庙宇的毁坏而完全消失。不过,有些废止多年的节日活动又在重新恢复,如西窝寨旧历六月初六的转山会。平武白马藏族的情况也是基本如此,因社会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而导致人口分流,使得古老的山寨只剩古稀老人而无力操办节日活动;由政府组织的平武白马风情节也是为旅游开发服务的活动,虽然展现的传统文化带有很大的表演性,但这也是很不容易、很有意义的。
   
   
嫁娶和丧葬活动都是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或允许的范围内操作的,而且仪式和过程都在简化。北川青片羌族的青年男女大多是自由恋爱,而且可以和任何一个民族的人建立恋爱和婚姻关系,723日我们落脚的大寨休闲庄的一个羌族姑娘就正在和外地来的汉族小伙子谈朋友。入赘的情况比较多见,家庭和社会地位已经显著提高。我们在调查中遇到两个入赘的汉族人,如尚武村大寨组今年70岁的吕长乾是从中江县过来的,既没有改名,更没有改姓,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与一般羌族人完全平等。至于嫁娶的仪式和过程,我们询问过几个三四十岁上下的羌民,他们说有些已经和北川汉族聚居区的无差别,有的区别也不大。11月初,我们在茶湾村碧溪口寨征集民族民俗文物时遇见一家嫁女,大摆宴席4,传统的仪式和过程略有简化,但每一个步骤都没有少。近年还有用汽车迎亲的现象。据说丧葬习俗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形式。土葬一般是先挖一土坑,再把盛敛尸体的棺材放入,最后用石块砌壁填土修成前略高后略低近长方形的坟包。我们在青片羌族大多数家庭都见到有做好未用的棺材,其形状与前几年川中农村流行的毫无二致,一头略小、一头稍大,除棺底板,其它三面断面都呈弧状。火葬是政府倡导的丧葬形式,场镇人口执行情况较好,农村采用火葬形式的还不多。
   
   
过去,白马人一般不与外族通婚,特别不与汉族通婚,只能在部落内或本村寨族内通婚。现在,白马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度较大,有的可以自己做主,甚至可以和汉族人谈恋爱、通婚。如白马乡厄哩寨艺术风情园的接待员靳新,寨人一般呼四娃子”,今年28,就不同意嫂子介绍的白马姑娘,执意要找一个汉族姑娘,并准备自己物色。据四娃子,现在白马婚姻的过程和仪式都比汉族简单得多,基本都是量力而行。丧葬仍然以火葬为主,还是传统的形式,寨子有专门的焚尸处,……焚后掩盖以石板或木板,不拣骨灰回家。土葬形式和其它葬法都很少见。
   
   
通过对北川青片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现存状况的实地考察,客观分析,我们认为她们发展总趋势是正在向更加文明和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现在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模式对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原生自然环境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旅游和水电梯级开发模式十分重视对原生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好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长期受益的条件。
   
   
   
   
唐光孝,绵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罗光林,绵阳市博物馆干部
 
   (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