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研究

当代人文环境下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模式及启示

 

周 卉

   
内容摘要:南音现有乐社传承、中小学传承、大学传承等几种不同的模式,不同模式间既相互影响又互动补充。南音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发扬现代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又要弘扬传统音乐的个性特点。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传承发展南音上的功能,培养南音名师,塑造文化氛围。
  关键词:福建南音人文环境传承模式
  

  南音,亦称南管,是西晋战乱以来随着中原居民南迁,在特定地理、人文环境中族群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产物,是福建最具特色的音乐乐种之一。经历千年的发展,在当今人文环境下,南音的传承模式较古代也有了较大的不同。


  一、现阶段南音传承的主要模式


  1.乐社传承模式

  乐社传承是南音固有的传承模式。参加南音组织的人称作南音子弟,他们以弦友互称。只要有几位弦友相聚,即可组成南音社团,由其中一人开管择定馆邸聚合研习。①稳定的传承形式、严格的师承关系,是南音社团沿袭至今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学传承模式

  1990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文化局联合颁发了《关于举办泉州市首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的通知》。同年,泉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又同时颁发文件《关于在我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南音教学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必须开设南音课程。为配合教学工作,市文化局协同市教育局编定中小学《南音补充教材》。这种由政府组织,民间积极响应的模式,掀起一轮学习南音的高潮。

  3.大学传承模式

  1984年,福建省艺校泉州分校开设了六年制南音班。之后又有泉州教育学院、华侨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分别开设了南音培训班、南音代表团、南音学会。泉州艺校在继中专学制后,培养了“3+2”式的大专生。泉州市政府于20027月正式确定以泉州南音为名,提出申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这种大环境下,泉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南音本科制专业,泉州师院南音系的成立,使民间传承千年的南音进入大学,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使南音的发展和传承形式更为多样。


  二、如何处理几种传承方式之间的差异性


  如何将现代教育体制的优点与继承及弘扬传统音乐相结合,是现代教育者需要面对和处理好的重要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1.既要发扬现代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又要弘扬传统音乐的个性特点

  民间乐社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进行,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而在大学,则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对音乐背景、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了解,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南音属于民间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本身有着一种自由、人性和即兴性的特点,这点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借助西方乐理去分析、解剖作品,但时常会发生削足适履的现象。如泉州师院现已开设与普通音乐系相同的曲式分析课程,希望现有的西方曲式分析能对南音的学习有所帮助,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传统音乐较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音乐课程其主流是以基督教音乐文化传统为基础;而东方音乐,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与语言、文学(诗歌)、舞蹈等都没有完全分离;记谱法在东方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统一过,也没有形成抽象数理符号形式;②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对西方的音乐教学理论生搬硬套,而应当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南音)自身的特点、文化背景和学生的禀赋差异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加快建立中国传统音乐自身的基础乐理和分析理论体系才是当务之急。

   2.充分发挥高校在传承发展南音的功能作用

  设立南音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南音技术,具备在学校进行南音教学与研究的音乐人才。南音教育具有普遍性,只有了解南音后,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南音。但对于教育的传承者,它却具有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因此,加强南音本科入学考试质量,培养精英式的南音教育显得格外的重要。

  3.培养南音名师,塑造文化氛围

  南音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南音名师的努力,南音自古就是靠师徒相授、口传心授、薪火传承。名师林霁秋决定在有生之年编印一部南音指谱,历时十余年,终于编成一部《泉南指谱重编》,并自筹经费,交于上海文瑞楼书庄出版。这部作品集的出版在中国近现代南音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笔者以为,当下我们也应积极培养塑造一代名师巨匠,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来感染和影响更多的南音爱好者,相信这样的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民间传承模式和现代学校音乐教学两种传承模式构成了南音在当今人文环境下的发展范式。在今后的教学、传承和发展中,我们应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3
.
  ②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参考文献:
  [1]Harold F. AbelesCharles R. Hoffer
Robert H.Klotman.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M].New YorkSchirmer BooksToronto
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5.
  [2]Alan P.Merriam.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M].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0.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美)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郑长铃,王珊. 南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王珊.提高泉州南音教育层次探微[J].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第73
.
  [7]周显宝.综论福建南音学术研究动态及方法和特点[J].音乐研究.1999年第3期,第78
.
  [8]周显宝.评孙星群福建南音探究一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J].人民音乐,1999年第1期,第48.
   (来源:《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