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研究

发展是最有效的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谈柳琴戏的保护

 


                                 
王丽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的情感,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的财富。2005年,我国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枣庄市申报的柳琴戏榜上有名,这枝植根于民间沃土的艺术奇葩再次散发出奇异的芳香。柳琴戏经历了二百多年发展历史,根据老艺人的师承关系推算,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 1736 1795 ) 。清朝乾隆年间,鲁南地区穷山恶水,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乾隆二十五年修的《沂州府志》即有记载。因其声腔和表演优美、活泼、欢快,令人痴迷陶醉,故原名拉魂腔。柳琴戏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6000万群众共同钟爱的地方艺术。特别在农村,男女老幼几乎人人能哼会唱。在其鼎盛时期,仅枣庄市就有专业、业余演出团体数百家,登台表演者成千上万, 200多出传统剧目,唱遍城乡。农闲、节日、集市和庆典时,柳琴戏是主流的娱乐节目。一时间,剧院演柳琴、集市演柳琴、打谷场上也演柳琴戏,“村村锣鼓响,处处柳琴声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然而,面对新形式下各种艺术形式和视觉媒体的冲击,古老的戏剧艺术,一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由此进入了一个低糜时期。柳琴戏同其他剧种一样,受到信息化和娱乐多元化的冲击,市场急剧萎缩,风光不在,处在了举步唯艰的尴尬境地。柳琴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管理体制与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不和拍;经营不善、经费不足造成演出团体相继解体,现在所剩无几;人员老化,新人不继,人才青黄不接;缺乏文字、音像资料,加之人才断层,部分剧目和唱腔、曲牌面临失传,新剧目的创作和排练跟不上,造成演出内容日益贫乏;服装、道具、音响灯光等设施陈旧落后;不少群众已失去了听戏的兴趣和耐心等等。

                                  

    2005
申遗成功后,枣庄、滕州两级政府已经将打造柳琴戏艺术品牌纳入十一五规划,并采取相关措施,如注重人才培养、实行文企联姻、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内部机制改革等措施,旨在推动柳琴艺术的不断发展。200710,由国家文化部文化司、山东省文化厅、枣庄市人民政府主办,枣庄市委宣传部、枣庄市文化局承办的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暨柳琴戏高层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柳琴戏地历史、现状和未来,就如何更好地普及、推广、发展柳琴戏这一古老剧种进行了高水平、多角度的研讨。那么申遗成功后,柳琴戏究竟该如何发展呢?
    (
)在保持风格和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创新。柳琴戏是一门极具个性和特色的艺术,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了当地的民间演唱艺术,借鉴了柳子戏、山东梆子等音乐表演语汇,包含了齐鲁文化乃至中原文化的许多深层元素,音乐语汇、表演语汇非常丰富,历代艺人积累了大量的艺术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学习继承的。在柳琴戏高层论坛上,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于学剑说,柳琴戏风格定位应该在轻喜明爽, 外朴内秀这个归向上。柳琴戏的剧本创作、导演构思、表演处理、音乐设计,都须围绕这一中心来运作。其二,挖掘柳琴戏原生态表现方式,如载歌载舞、尾音帮腔、丁香腔的唱合、无弦乐伴奏、抹帽子表演方式等。其三,以当代审美为归宿。要把柳琴戏富有个性的表现方式用当今观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再现出来。柳琴人在关心柳琴戏的改革创新的同时,还要关注戏曲的时代命运,关心当今的审美特点。
    (
)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积极创作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剧目。任何戏剧曲的广泛流传都是靠优秀剧目拉动的。振兴柳琴戏,首先就要做好剧目这篇文章。第一是做好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工作,对老艺人、优秀老剧目,进行拍照、记录、录音、录像,尽可能性能完整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不妨重新打造几出柳琴戏的传统经典,张扬其传统魅力,征服当代观众。第二组织专业人员和柳琴戏爱好者进行新剧目的创作。新剧目的创作,要有精品意识,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精品剧作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首先要坚持和保留柳琴戏的民间性,其表述方式要通俗、自然、重民间情趣。2. 要有时代性,就是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节奏合拍。3. 要有娱乐性。柳琴戏具有生活化、趣味化的特点,其地域文化所培育的刚柔相济的唱腔、别具一格的拖音都为民众喜闻乐见,
该强化。
    (
)树立人才意识,加强队伍建设。人是第一要素,演职员是戏剧的主体。名演员、名导演、名编剧是戏剧的领军人物和主要传承人。加强队伍建设,是振兴和发展柳琴戏的根本。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市曾涌现出周凤云、贾西元、黄诚仁、王桂珍、叶宗声等一大批优秀的柳琴戏演员。而如今在我市能够挑大梁的演员已经寥寥无几,最年轻的也已四十多岁。加紧建设柳琴艺术学校,从娃娃抓起,不断培养新的柳琴艺术接班人。
    (
)办好柳琴戏艺术节() ,加强区域交流与协作。定期举办柳琴艺术节等活动,是振兴柳琴事业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它可以提高演职员的精品意识。为了迎接艺术节,从剧目创作、表演艺术、唱腔设计、器乐伴奏,舞台布置等各个方面都要拿出看家的本领,精益求精、体现各个团体的最高水平。这样可以达到年年有创新、年年出精品,年年上台阶的效果。艺术节通过成果展示、沟通讯息、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启发,达到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艺术节可以起到集中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培养观众,起到增强人们对柳琴戏的认知,争取更多观众的作用。艺术节还可以促进理论探讨和业务研究,进而提高柳琴戏的整体艺术水平。

   
(来源:《枣庄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