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研究 > 研究摘录

全国“孟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

 

盛夏时节,莲荷飘香,四海嘉宾云集抚州话汤翁;流金岁月,大地欢歌,数百群众观摩孟戏庆盛会。
  广昌孟戏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为了弘扬莲乡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2009年7月29日至8月1日,由东华理工大学和中共广昌县委、县政府主办、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和广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承办的全国“孟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先后在江西省抚州市和广昌县召开。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泉州仰恩大学、江西省艺术研究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孟戏的发现和传入、孟戏音乐的源头与归属、孟戏的研究方法、保护与传承、孟戏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对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在江西戏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高度评价。
  一、“孟戏”的发现和传入
  学者们在“孟戏”的发现者上无争议,并一致肯定了发现者的贡献。江西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泉州仰恩大学苏子裕教授和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毛礼镁均认为广昌的文化部门是“孟戏”的发现者,江西省艺术研究所流沙先生是“孟戏”遗存海盐腔的发现者。苏子裕教授强调:流沙和毛礼镁两位先生为“孟戏”研究奠基、开路,我们应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站在他们肩膀上取得更多成果。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指出:地方戏剧研究,发现了就是原创。
  在“孟戏”的传入方面,广昌县文化馆魏叶国先生可能与明天启年间广昌举人魏因贵有关,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章军华副教授提出可能与南城益王府或明嘉靖年间南丰参将府有关。
二、“孟戏”音乐的源头与归属
  在“孟戏”音乐的源头方面,学者提出要从戏曲本身的发展轨迹来做宏观考察。在孟戏的声腔归属方面,要考虑其本身的音乐特点并需要相关的历史文献的验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项阳认为:孟戏的创承耐人寻味,孟戏的承载中有创制,“天官赐福”非孟戏最早源头。戏曲经历军中乐妓官属体制性乐人群体承载、各地乐营女乐演出到家族式民间接演的过程。在特定历史时段,戏曲从官腔官调到官属乐人到地方,呈现百花齐放、各自找活的局面,戏曲得到发展和繁荣,表现为从体系内传承到面向社会传播,从国家统一性到形成地方特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利民认为:必须花大力气来研究和探索孟戏的音乐问题。在音乐的源头方面,要考察孟戏500多年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孟戏价值大,不管是否为海盐腔,其传承500余年,在旋律、调式、演唱方式、和声、尾腔等方面有不可多得之处。其旋律、弦法、调式、曲调的分类、音调的特点、配器值得关注。就曲调音乐的核心音腔和尾腔的研究而言,发现可能是海盐腔,如何甄别是值得注意的。孟戏声腔研究难度大。流沙先生查阅历史文献为孟戏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做好相关文献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才有权利发言,才可确定其是否为海盐腔,成分有多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艺术》常务副主编戴和冰博士就孟戏的声腔归属提出要拿出实据的观点。在海盐腔是低腔还是高腔的问题上,他认为不仅仅是低腔还要考虑高腔问题。同时他提出声腔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一是音乐的重要。目前,关于声腔的起源研究力度不够,要注重探讨剧种、声腔与地方音乐基础(民歌、小调)之间的关系。二是文献的重要。孟戏中有海盐腔,需要史料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的支撑。史料要求行家所写、无错误、为大家所通晓。
  三、“孟戏”的研究方法
  在“孟戏”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批评了戏剧研究的错误倾向,重申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孟戏的重要性。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麻国钧批评了戏剧研究的“泛傩化”倾向,强调学者治学要严谨,不能轻易改变老的说法。重申傩与巫、祭祀有别,并确定孟戏肯定不是傩,是民间宗族、家族祭祀戏。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元江认为:孟戏呈现文化元素复杂、远非单一学科所能涵盖,孟戏涉及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不应该仅仅作为文学、音乐形态来研讨,要从更高、更广的学科领域讨论此问题,得出接近真理的结论,而不要轻易下结论。苏子裕教授提出从三个角度研讨:一是找寻相关文献,大海捞针、沙里淘金;要利用《中华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和毛礼镁先生收集的剧本,分析曾、刘二家剧本、唱腔的不同,并进行仔细的比对,找出精华、深入研究;三是孟戏经历500多年年,文化底蕴深厚,需要多学科审视、多角度研究。周华斌教授提出在孟戏研究中,要注重文物考证和田野调查,要剥离非孟戏的成分。
  四、保护与传承
  学者们一致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保持“孟戏”的原貌至关重要,但在“孟戏”的传承与发展上,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邹元江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接近原味的孟戏,不要被现代导演、专业人士染指。现在的孟戏在表演形态上有介入,如有些演员表演过于专业等。我们要传统、不要创新,首先要搞明白它是什么,不要让一些导演瞎折腾,要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神一致。传统的东西要人气,保护首先是老老实实的记录,要有敬畏之心。需要搭建研究平台,做好人员调配,展开学术研究。广昌县提供经济平台,东华理工大学具体操作,全国专家学者出谋划策。
  麻国钧教授认为:孟戏要在原始文化空间保持发展,更多的是保持原貌。大谈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曾、刘两班走出村子,就意味着原始文化空间发生了变化。现代的声、光、电的运用,与原始意味有距离(要尊重祭祀活动中的演出和仪式)。如果注重背景、鲜花和舞台,它就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是否为原先的、还是借来的?如果是后者,就有问题,原始的服饰可能破旧,但是原貌。孟戏的真实演出很重要!孟戏成了观赏戏,等于扼杀了它。周华斌教授认为:孟戏与其说是一个剧种,不如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母题。孟戏文化积淀深厚,需要原汁原味地记录,有些元素可以重新思考。傅利民教授提出运用现代理念和教育学原理,用自己的方式来更好探讨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考虑孟戏的流传与其他民俗现象流播的特殊性,要扎扎实实,努力工作,把孟戏推向世界。苏子裕教授的观点是:首先要尊重传统,同时考虑开发利用。对传统要正确认识,不能把传统与保守等同,要传而统之,吐故纳新。在各种传媒手段和文艺样式丰富的情况下,先传承,仔细研究,再逐步开发利用。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章军华副教授发表了“守恒、传承、发展”的看法,就“孟戏”的改编、创新与对外宣传方面表达了个人的见解。
五、“孟戏”研究的影响
  学者们交流了“孟戏”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其中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出版的《临川地方戏剧研究丛书》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傅利民教授2005年10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第10届国际传统音乐节,提交论文《孟戏音乐考察研究》,引起国际音乐界、民族音乐界的关注。在《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交响》、《音乐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篇,在国内戏曲音乐界引起关注。周华斌教授指出“孟戏”研究的可喜之处:老学者严谨,青年学者深入,地方学者可贵。本地中青年学者已经成材,《临川地方戏剧研究丛书》是我在北京看不到、想不到的东西。这套丛书路子正、扎实、深入,运用活的田野调查,是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思路。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车文明充分肯定了地方学者在孟戏的保护与研究上做出艰苦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他建议地方研究机构要加大资料的建设力度,购置基本的文献,做好孟戏研究资料的汇编、孟戏相关文物的展览与陈列,加快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步伐,让“孟戏”研究更加深入。
  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花明、抚州市原人大副主任吴凤雏、东华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杨亚新、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黄振林、抚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伦明、抚州市文化局局长李建林、抚州市社联主席罗崇辉、中共广昌县委书记江晓斌、广昌县政府副县长汤祖继等领导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