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研究 > 名家访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和传承

 

 编者按: 
    今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再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三大冲击;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产业化需谨慎。
    《经济观点》主持人徐强,邀请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吕品田,一起就如何严防来自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冲击;如何“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访谈过程如下:
    主持人:经济之声,经济观点,欢迎朋友们收听,我是主持人徐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我们知道其中既有有形的文化遗产,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的像故宫、漓江古城这样的建筑形态,也包括各种的文物和典籍,当然还有一种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口头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一些传统的技艺等等。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赛上,众多的精美文化遗产再次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眼球,而怎样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本期的观点话题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与传承,首先欢迎光临本期节目的3位现场嘉宾,我们热烈的欢迎来自文化部的周和平副部长,周部长您好。
    周和平:您好。
    主持人:第二位嘉宾是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青教授,欢迎您。
    田青:大家好!您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吕品田教授,欢迎您。
    吕品田:大家好。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是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概念,首先我们想请教一下周和平周部长,您认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具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性?
    周和平: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延年史,拥有灿烂辉煌不可胜数的文化遗产,当然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包含着许多种类繁多的传统技艺,像镀凿、纺织、印染、造纸、印刷、酿造、烹饪等等,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干技巧,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所以保护这些传统的技艺,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问题,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主持人所言我们国家这些传统的技艺都是在农耕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创造,并且世代相传,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正在不断的受到冲击,生存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有的地方过分的来追求经济利益,导致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受到掠夺性的开发,生存土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有一些传承人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的状态,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种人走艺绝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所以针对传统技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自觉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将传承技艺的保护作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形成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
    主持人:谢谢周部长的介绍,下面我们想请教一下田教授和吕教授,我们刚才一直在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一个概念,但是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有些朋友并不清楚,它到底包含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哪些内容,或者说我们曾经看到过的哪些东西应该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教一下田教授。
    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在几年前还是一个陌生的词,但是现在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们今天坐出租车司机都知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名词,所以我想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广大群众在这几年当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可以简单的说,就是构筑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我们精神家园的许许多多,除了物质的这些东西,像主持人刚才讲的长城、故宫这些物质可见的东西之外,所有触摸不到,但是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之外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我们为了便于保护工作,专家们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目前是分成十大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包括我们今天谈的手工技艺,其他的还有什么像中医药,还有一些杂技曲艺等等,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草根文化都包括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
    主持人:这个概念应该说非常的丰富了,比如说刚才田教授提到的像民歌,民间的这种扭秧歌这种社火,民间文艺的形式,甚至包括很多我们看到的一些传统技艺的年画,印刷品等等,这个概念是太丰富的,是不是这样的吕教授。
    吕品田:是的,像这种传统技艺就是一种很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我们说制造陶瓷,我们说陶瓷器皿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物质形态,可是在一件陶瓷器皿在生产过程当中会涉及很多的技艺和艺人在操作,比如说像拉坯,成型,还有像进行刻画装饰,最后成型以后还要进行烧窑,你比如说像中国的这种传统的烧窑方法,全靠师傅观言查色,来观火色判断它的温度和气氛来控制它最后烧成这种效果,像这种东西都是靠在传真人身上,在艺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么像这样我们把握不到,看不见但是完全在艺人他的操作过程中所把握这样一些东西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持人:我们可不可以有这样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一个瓷器文物,那么这件瓷器本身是一个物质类型的文化遗产,但是烧制的这个工艺就可以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品田:是的。
    主持人:我们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提到最近在北京举行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大展,那么这个大展也是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们文化部也是对这个大展非常重视,给予很大的支持,我们下面想请周部长来介绍一下举办这次活动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周和平:这次活动是文化部会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部委联席会议,一共有14个部委和北京市一起举办的。这应该说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一次传统技艺的展览,这次参展的项目一共是100多项,其中国家的项目是108项,有130多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真人,和1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现场来展示精湛的技艺,参加这次活动的民间艺人达到1000多人,而且展示的实物有2000多件,北京这20多家老字号也在各自的店铺组织活动。这次活动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的展示,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一次传统的技艺大展,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应该说几个方面,一个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展示这些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增强广大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民族精神,努力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积极贡献。所以开展以来,很多的单位,组织到这个地方参观,有的把这个参观展览作为上党课的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很多学校也到这个地方组织参观,确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大家了解中华民族这些精湛的技艺,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第二目标是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的方针,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来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的保护,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也做出贡献,通过这些展示大家也都深切的感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很多可以形成相关产业,那么这次还首买了订货会和现场的销售,仅仅5天时间销售额就达到500万元以上,应该说这个目的也基本达到。
    第三个方面就是和传统节日相结合,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来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这次活动从元宵节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就是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艺的展示活动,在开展的当天,还在北京的前门组织了采集活动,在开展的现场还有一些民间的社会活动,比如踩高跷,一些民间的舞蹈,像安徽的花布灯等等,就非常精湛的这些民间的艺术活动来一并参加这次大展的系列活动之中来,所以通过这些活动,广大群众来深切感受中华民族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且这次活动是免费参观,为了控制观众我叫免费不免票。所以从现场看经常排起几百米长的长队,大家应该说是秩序井然,整个观众反应非常热烈。在现场的留言上大家很多留言都认为受到一次洗礼,受到了一次教育,所以这一点也达到了我们这一次进行展览的目的。
    主持人:看来,要看这个大展还必须要早点去排队,拿票,刚才我理解周部长几点的目的,主要一方面是进一步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探讨一些合理利用工作。当然还有一点就是给百姓给群众带来一个非常丰盛的精神大餐。好的,那我相信这样一个大展,田教授和吕教授也是肯定寄予了高度的关注,那么给您的印象最深的是在哪个方面,哪个细节最让你感觉到最有意思?我们先请教一下吕教授。
    吕品田:对我来说,我觉得最感动的是观众他们在场馆里面所表现的热情。我有时候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在跟孩子说,这都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跟孩子说,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让孩子去做一些实践,动手去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这些传统技艺,这些都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觉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要靠全民来参与,在展览场馆我们看到观众的这么一种热情,让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满信心和希望。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这个大展上,将可以看到哪些特别精彩的展示呢?
    吕品田:这次有很多精彩的展示,比如像南京的金箔的那种锤冶,这种工艺。
    主持人:金箔的……
    吕品田:就打制金箔。
    主持人:打制金箔。
    吕品田:他那个打制金箔,要打5万锤,可以敲出500张极薄的,用于镏金工艺的金箔。
    田青:就是一克金可以打出0.5平方米面子。
    主持人:真是千锤百炼,要打5万锤,其他的呢?
    吕品田:还有像山西的面塑。
    主持人:面塑。
    吕品田:对,我想城里人恐怕现在远离这种传统的生活,乡村的生活已经可能不容易看到这个,那么这次在展览会上,山西定襄的面塑也一定会让大家大开眼界,也很新鲜。我们这次有侗族的木构建筑技艺,还有福建的木构廊桥的这种营造技艺,都在这上面,他们用筷子来搭建模型,这个因为表演,它不合适于要把它这种工艺过程能展示,所以拿筷子在那搭建,这个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构造方式来进行结构的,所以这个也很精彩。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可以现场看到这些古代建筑,它到底是通过一种什么方式来营造出来的,原汁原味的一些传统工艺。好,朋友们,你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经济观点,今天的观点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和传承,稍候欢迎继续关注。
     主持人:经济之声,经济观点,欢迎朋友们继续收听,我是主持人徐强,今天的观点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与传承,在刚才这个时段我们提到了正在,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刚才在节目广告时间当中,三位现场嘉宾还在非常热烈地聊这一次大展的众多的精彩的情况,下面我们不妨再花一点时间继续来聆听这方面的精彩情况,我们请吕教授。
    吕品田:这次大展是一个系列活动,主要由这么五项内容。
    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这个大展分为剪纸,花卉,印刷、装璜,陶冶、烧造,吊卷、塑做,五金、斩断,制茶酿造,织染认绣,还有中医等9个单元,展览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技艺类项目代表,即传承人在现场技艺操作表演为主,加上一些相关的实物成列和图文并茂的展板,这是一块。
    第二是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那么在这个订货会上汇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一些工艺产品来参展,开展商品销售,接洽订货。
    主持人:正像周部长刚才提到,好像这个订货是出去了500万的一个规模,也是非常的引人关注。
    另外刚才我也了解到,一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这方面的技艺好像也给周部长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是这样吗?
    周和平:是这样,少数民族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传统技艺在少数民族地区恰恰保护地很好,特别这一次像四川的羌族,他们把羌族的刺绣带到大展上,就是非常地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像赫哲族的鱼皮的制作,像鄂伦春族的这种皮衣的制作,这些技艺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就是它这个特别大的大鱼的鱼皮…
    田青:大马哈鱼。
    主持人:大马哈鱼的鱼皮和兽皮做的一些工艺品,确实是非常经典,而且很有特点。我们在关注这样一次大展的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包括在节目一开始,周部长也做了一些介绍,就是目前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面临着一些非常大的困难,甚至到了濒危的地位,那么这口手相传的技艺可能随着老艺人的去世就不复存在了,有些情况是全世界只有这么一个,或者两个人还会这项技艺,马上面临着这种消失的危险,我们也想请教一下田教授,您认为现在有很多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这样一个困境,到底原因在哪里?是文化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
    田青: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包括文化全球化,包括我们自己的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城市化,包括经济现代化,带来一些必然的结果,比如我们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来打工了,他和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脐带就断了,这些青年人到了大城市过的是城市的生活,他们的生产是在工厂里,然后他们,我不知道听不听广播,但是他们会看电视,那么他们自己传统的一些,从他的各种过去欣赏的一些,比如说传统的戏剧,一直到他们祖先过去引以为生的这些传统技艺就都中断了,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像刚才周部长和主持人你们提到的,像赫哲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记忆了。
    主持人:他们现在已经不到江里去捕马哈鱼了。
    田青:对,比如说赫哲人也不在森林里生活了,他们到平原里政府出了钱给他们定居,帮助他们去重新开展畜牧业和其他的一些生产方式,像这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促进了造成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的流失,所以这几年政府的这种大力保护措施,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条件下,应该说整个社会的一种意识上思想上的一个大的提高,也是我们整个人类进步,在这个进程当中一次大的调整,就是我们不能满脑袋就是要现代化,就是要追求我们过去理想中比如工业化,现代化这些东西,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自觉的把我们祖先留下来很多好的东西丢掉了,我们常做一个比喻,就是有时候我们泼水的时候,泼洗澡水的时候,把澡盆里的孩子,连水一起泼掉了,其实文明所产生的许多东西,在很多人脑子里就意味着落后,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人类的创造,应该有延续性,人类无论是物质的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有个延续性。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当我们在不顾一切的和满脑子只想着现代化的同时,我们有时候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很多宝贵的东西。
    主持人:刚才田教授提到了,就是这种一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一个是大家这种外来文化思想意识对年轻人的冲击,我个人感觉还有一个关键的也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传承这种技艺,因为它的学习的过程,不能给他带来他理想中的收入。比如我在这儿跟着爸爸或者师傅学刻木板,刻年画,我不如去跑到广东、浙江那边打工,一个月挣的多,可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现象?
    田青:这在金融风暴来临之前,你的这个判断是对的,但是经济这个事情是很难说的,现在金融风暴使很多大的工业都受到了影响,但是手工技艺不受影响,你如果真跟你爸爸学了那点儿东西,现在就有用了,过去有句话叫荒年饿不死受益人,我们现在举办这个大展,我觉得还有一个很现实的意义,就是在金融风暴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检讨,通过坏事儿变成好事儿,检讨一下我们过去发展的路是不是太单一了,是不是只有一个模式,那么重新恢复我们的传统技艺,重新恢复我们的手工技艺,不但可以解决一些就业问题,同时也可能探索一个新的道路,就是如何从这种前工业化社会,就一步迈到后工业化社会。因为在后工业化社会,我们看到欧洲到意大利,你要买名牌的皮鞋很贵,但是手工给你定制的皮鞋更贵。就是一个后工业化社会里,人们可以重新认识手的价值,重新发现手工技艺的产品,它的不可替代性。它的不可复制性,它的个性化的这些东西。
    主持人:好的,就是说手工艺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应该赋予它更多的价值,刚才田教授也谈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说在当前这个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们国家也是提出了拉内需,保增长,田教授提出,其实本身弘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是具有很关键的意义的,我们也想请教周部长您的观点。
    周和平:这个我觉得田教授讲的是非常准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很多项目,它具有能耗低,而且没有污染,而且污染很少,再一个大多是劳力密集型,所以这样,它是在有利于吸引劳动力,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来参加的。比如说在这次大展上,山西长治黎城县的布老虎,这个它用公司加农户的办法,使得很多家庭妇女忙完农活,做完饭,仍然可以做针线活,一个老虎也可以卖上个几块钱,十几块钱,一个月还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那么公司有效益,这些农户有收入,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你像甘肃庆阳的香包,现在已经成为很大的产业,从事香包生产的农村妇女达10万多人,而且成为当地很重要的旅游品,现在在很多城市销售。像这些项目,特别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这些项目,发展的项目,对于我们国家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特别是对农村很多打工者找不到工作,在城里找不到工作,那么他可以就地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主持人:应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做很多工作的,那么下面也想请周部长介绍一下最近这些年从文化部和政府其他部门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和平: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一句话,就是毛泽东主席讲的,王麻子、张小川要保护好,这种手艺一万年都不要丢掉,原话我记不准了,他就强调了这些传统技艺保护的重要性。那么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经济并不富余的情况下,还专门建立了中国工艺美术馆,邓小平同志为这个馆题写馆文,当时还收藏了一大批那个时代艺人的国家级水平的工艺品,他就为我们国家传承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良好的政策,这次大展中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在开展的当天,正月十五举办了外交官的展览,外交官对这个展览高度的评价,正月十六又举办了部以上领导干部的专场,很多中央领导将近500名部长,都非常有兴趣的参观了这次展览,昨天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同志也一块儿来参观了展览,那么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指示,特别强调要给予政策的支持,是传承人,给传承要提供很好的条件。对于这些传统技艺中的项目,国家在税收,在贷款这些经济政策上给予支持,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应该说对于传承技艺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就对于传承技艺我们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大规模的普查,现在陆续的正在梳理普查的结果,让我们了解到这些非物质遗产的项目,传承技艺的项目到底有多少。因为家底清楚,这样就更有利于保护。第二个方面,我们将传统技艺的项目,列入了各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当中,特别是2006年,2008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共是102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的项目有186项,目前,全国31个省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了4000多项,其中传统技艺类的项目有700多项,通过名录的公布,体现了政府的一种彰显,就是告诉大家这些东西是珍贵的,要保护的。那么第三个方面,我们确定和扶持了一批传统技艺类的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文化部2007年,2008年分别公布了两批传承人,777名,其中传统技艺类的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是78名,各省也相继公布了一批代表性的传承人。所以对于已经公布的这些传承人,文化部的财政部门支持下,为每个传承人都从今年开始,下发了传承经费。来保证他们传承。各省都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保护传承的相关措施,使这些传承人能够保证一定的生活来源,那么他要是连生活都不如一般人生活水平高,就不愿意再做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传承了。同时,对他们从事的相关产业也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那么通过这种生产性的保护,来使这种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
     主持人:看来这些年各级政府也是对保护非物质遗产作出了很多的支持。好的,朋友们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经济观点,今天的观点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与传承,稍候欢迎朋友们继续关注。
     主持人:经济之声,经济观点,欢迎朋友们继续收听,我是主持人徐强,今天的观点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和传承。我们知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加以保护的基础之上,也要进行一些合理的利用,这样反而有助于他进行更好的传承,但是最近这些人,我们也看到,在非物质物产的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比如说我就看到有媒体这样评论说,要严防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包括来自商业社会的过分关爱,来自各级政府的过分关爱,以及来自知识界专家学者的过分关爱,下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样的一个观点和现象。
    首先说到商业问题,相对比较好理解,那么对于文化的传承,商业有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干预,那么这些方面我们先听一下田教授的观点!
    田青:刚才你介绍的媒体对三种关爱的担忧,可能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一种心理,我觉得他说的这些不是没有一些道理,但是说得不准确,首先他说的过分关爱,这里面就不好界定,比如说专家学者的过分关爱,应该说没有专家学者的过分关爱的话,今天也就没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深入人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最早的确是在知识界,由专家学者们呼吁,最后由于政府的参与,包括广大社会的参与,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假如没有专家们呼吁,假如没有政府们大力的投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做任何一件事情,尤其大事,没有政府、各级政府你做不成的。
    包括这个商业,我觉得他提的这三个过分关爱里,我觉得应该警惕的,最重要的是商业这样的,它不是关爱,是商业有自己的商业目的了,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没错,问题是怎么爱,所以我想,它这种三个关爱说里面也反映了一些具体的一些情况,比如商业的这种过度的开发,也包括在产业化过程当中,如何理解这个产业化,我们现在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基业,要进行生产性保护,这个原则是没有错的,你必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它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它变成可持续的,简单做个比喻,就是我们政府的保护,包括社会的参与,不能够像给你打强心针,或者给你输血一样,不能天天给你输血,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定要找到一个良性的、自己能够发展的动力,所以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可以慎重探讨、并且进行的思路。
    主持人:有一件事情,曾经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前些年,我去过贵州的黎平的肇兴,当地的侗族的大歌是非常有名的,当地的人是这么跟我说的,说在前些年,年轻人已经都没有人去学这个歌了,因为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后来为什么有人来学了呢?因为这个地方变成旅游区了,你来唱歌,是能带来收入的,所以年轻人又逐渐回来学大歌了。
    田青:首先我说,对这个现象,第一我认为是个好事,能够让那些青年人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古老的传统,在这个同时,他又找到自己的谋生之路,为什么不是一件好事呢?
    主持人:对。
    田青:但是那位朋友提出的,包括各级政府过分的关爱,我想他应该指的是基层的这些个政府,有时候他把重旅游、把重开发、但他轻保护,他把保护当成他发财的一个途径了,或者是把用旅游业来代替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觉得这个担心是对的,而且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
    但是我们应该把政府真正的有序的、科学的保护和这种个别的地方的过度的开发或者旅游化,或者是我们过去讲的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轻视真正对传统的保护这些,这些现象都有,但是这也是我们在任何一件事情,在它推广的过程当中,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出现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应该正确的对待这些问题,出现问题处理它、解决它,但是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因为政府专家的过分关爱,那么不去关爱这件事,谁来做呢?
    主持人:对,当然他这个关爱,可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做不同的阐述,比如说来自专家的关爱,这个媒体上我看到,它实际上是这样一种观点,你比如说,咱们还是说侗歌、苗舞,它本来是一种非常原生态的东西,可能有一些来自音乐或者舞蹈界的专家,觉得这个东西好,我来对它进行规范一下,按照现代的什么舞蹈、艺术的理念,对它加以改编,一看,现在变得非常专业,他觉得比过去好看了,然后这个东西就去演出,这个有的时候就往往破坏了这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感觉,我想他可能是这种观点。
    田青:这种观点,你要提到这个观点,我要说的话很多,因为所谓原生态的音乐,我是大力提倡者之一,当我们把一个农村的歌手打破了种种偏见,把他介绍给主流媒体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觉得好极了,很多人没有想到民间音乐这么好,但是有一部分人担心,而且苛求,说这个农村歌手往台上一站,就不是农民了,他唱的歌就不是原生态的了,或者说就不是原汁原味的,我觉得这些叫做,我们中国过去有个词,古老的词:叫寻车踏迹,这是个成语,就是我们的一些人,寻章调据,在这些概念上,在做这种所谓的学术探讨,这个佛学把这种现象,把他说的这个名词叫名相,名是人名的名,相是相片的相,我们不能够追求名相,而是要看实际的意义,那么我想问这个朋友,您认为农民歌手上了台唱的歌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你是不是不想让他上台?或者说他永远只能放着羊唱,他就不能上舞台上唱,我觉得这些是一小部分知识分子在拘泥于名相了。
    我希望这些朋友真正的想一想,这些农民歌手的出现,让我们整个的文艺界百花齐放,打破了过去那种千人一声的局面,同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民间艺术是我们整个文化的根,我们这么多年来,不重视这个根,仅仅是眼睛盯着西方,跟外国人在学,我们现在让大家重新认识到根,重新重视民间文化,何罪之有?
    主持人:对,关键是它最终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在参观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专题展的时候,曾经指出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那么节目的最后,我们首先想请周部长来诠释一下温总理的这样一个讲话,另外您觉得进一步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方向在哪些?
    周和平: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在文化遗产日期间,温总理来到世纪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参观展览,并且与参展的这些传承人进行亲切的交流,温总理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他特别强调说物质文化遗产是文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脉,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民族精神,我觉得总理讲的是非常精辟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保护大量的器物,但是更重要的是保护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所以保护传统技艺也是同样的,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应该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不仅仅是从器物层面上来认识它,这样它能够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因为现在世界范围都在讲国家软实力,我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最核心的部分。
    主持人:非常感谢周部长,也感谢田教授和吕教授光临我们的节目!
    (来源:中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