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研究 > 研究摘录

也谈通道原生态物质文化的保护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通道文化遗产网   作者:杨少勇
通道,全县辖21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21.8万人,境内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78.3%,国土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道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有形的原生态物质文化方面,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而又星罗棋布的历史文物。据考证,通道境域内地上遗存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260处,其中鼓楼风雨桥532处,寨门183处,凉亭185处,目前已被公布定级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作为全省的文物大县和文物重点县,我县以地上不可移动文物的多样性和独特的民族地域性独树一帜,并以优势明显的民族物质文化资源著称。通过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匠心独运而创造并遗留下来的众多文物,就是一部物化了的通道各民族的发展史。这类物质文化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源远流长的侗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以将灿烂的侗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立足于民族振兴和建设和谐通道,有效保护我们现存的物质文化,确保这些绝对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不被破坏,让其世代传承,有效利用,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显得十分重要和刻不容缓。
一、现状调研  
    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这是侗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所在。在生产生活逐步发展的漫长实践过程当中,侗族人民凭借“*山吃山,*水吃水”的豁达胸襟和“借山之秀,蓄水之灵”的创造精神,在他们世代生息的这片土地上颇有造诣地修建起了数不清的吊脚木楼,以及与之匹配的侗族公共建筑,这两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长期以来侗族原生态物质文化中最可以引以为傲的核心内容,成为我们观今鉴古,透过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去洞察侗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以及侗民族发展历史的最直接的原真信息记录本。以木构建筑为直接代表的侗族物质文化,决定了其保护传承的艰巨性。从材料看,它的建筑用材全部伐取于山林,森林资源的破坏日趋严重,导致侗族建筑尤其是鼓楼、风雨桥等公共性建筑材料越来越难从人愿,众多民间建筑工匠陷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客观的威胁。其二,侗族建筑是依环境而彰显魅力的,山、水、田、林、路等环境因素的变迁是对人居建筑环境最为明显的影响。当前,因经济建设和利益趋使,侗族村落内及其周边的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童山秃岭与古朴居民形成鲜明反差,百里侗文化长廊内的侗寨,历史上随处可见的参天古木已不上20株,成片成片庇护村寨的“风水林”也不复存在……自然生态的恶性变化,使得文化原生态屡遭重创,许多古村寨、古建筑失去了赖以获得生命力的环境滋养,如同一个个不合时令的垂垂老者。其三,现代物质文明追求对侗族原生态物质文化的冲击波不容等闲视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居理念也相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追求更加方便快捷实用的现代物质文明成为了他们的强烈愿望,钢筋水泥瓷砖这类都市建筑材料迅速取代了原本不用一钉一铆的侗族建筑的许多构件。据考证,现在的侗寨中至少有40%以上的吊脚楼采用了红砖或青砖围砌底层墙体的加固模式,有的甚至达到100%,已纪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损毁原始风貌的潮流。以国保单位芋头古侗寨为例,76幢干栏式吊脚木楼中就有48幢穿上了惹眼的“砖裙”,与“国保”身份极不协调,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在百里侗文化长廊这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地段,从黄土到陇城到马田鼓楼,不说沿线“砖裙”随处可见,甚至如鹤立鸡群般毫不遮拦插足侗寨当中的纯砖结构建筑也已不下30余处,现代人用手中的金钱物化出来的现代物质文化,使得这一线上弥足珍视的侗民族原生态物质文化与和谐文明百孔千疮,不和谐的音符已是欲盖弥彰。第四,来自错误意识的破坏力是罪魁祸首。我县“旅游兴县”战略已实施近10余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侗族同胞真正借助有形物质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经营受益,几乎为零。即使是国保级的文物资源,也尚未使面上的群众获得实惠,有时为了保护的需要还不得不牺牲一些个人的发展思路。这种情形,是保护与发展这对新型矛盾交织碰撞的结果,因保护的原则要求致使当地的建设在局部上受到暂的制约,群众因此对文物保护及其效应产生怀疑心理,从而直接影响到大众保护原生态物质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行动,这是造成原生态物质文化周边环境和文物本体破坏的一种巨大潜在的破坏力。这种意识的破坏性一日不消除,原生态物质文化的传承、弘扬便一日不得安宁,甚至永无宁日。从我县原生态物质文化的生存和保护的现状来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应当引起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生态立县”理应包括文化生态在内,如果文物大县的物质文化赖以传承壮大的原生态得不到有效保护,势必影响到我县“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战略的顺利实施。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的民间还活跃着为数乐观、技艺精湛的侗族建筑工匠群体,他们中年纪最大近90岁,最年轻的只有30来岁,他们上承祖辈的建筑工艺,下传自身的经典匠才,形成了以大团寨为单位凝聚而成建筑智囊团,在新修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吊脚楼及其维修方面显示出卓尔不群的实力,他们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完全足以将我们侗家特有的建筑流派风格稳定持久地传承下去。拥有现存丰富的原生态物质文化资料,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建筑工匠,加上政府的引导扶持,部门的通力合作,群众的积极参与,原生态物质文化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二、保护范围  
    列定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据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地方性相关法规的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规范性保护和管理,是保护原生态物质文化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我县侗民族原生态物质文化分布甚广,其范围涵盖到整个县域,其中以百里侗文化长廊存载的内容最为丰富和典型,根据这一特点,县域原生态物质文化的保护范围不宜作笼统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