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研究 > 名家访谈

专家:了解家底 才能传承节庆文化

 

    传统的节庆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城市化日益提速的今天,节庆文化的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弘扬节庆文化。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
  记者:田老师,您好,您认为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重点、难点在哪里?
  田青: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确定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整套沿袭了几千年的庆祝内容。不过,如今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很多习俗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简单单调的“吃”文化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群众欢度传统节日的核心方式。许多人现在甚至在“自觉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举个例子,我们到陕北,会看到一些剪窗花的艺人,她们的窗花剪得很漂亮,但是她们自己家里的窗户玻璃上贴的却都是港台歌星的照片。
  传承传统节庆文化,不能仅靠凭空想象,而应该认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伴随着中国的农耕文化而发展兴盛起来的,具有让劳动者定期进行精神享受和精神调整的重要功能。传统节日还饱含着人文精神,大多反映了天人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传统的内涵,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亲情、和善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通过节日里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延续和发展。节庆文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如在端午节这天,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缠五彩绳,饮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每一样习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媒体曾经报道过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一事,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应。对于促使更多的人关注节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并非我们的“端午节”,只是江陵这个地方的一个民俗活动,与我们的端午节风俗已大相径庭。我们国家节庆文化精深博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文化,每个节庆都有它的前世今生,现在的青年人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节庆的文化内涵,明白其历史、内容、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去传承它、弘扬它。
  记者:在传承节庆文化方面,国内外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哪些呢?
  田青:传承节庆文化需要发掘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举个例子,成都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说,逛庙会是很多人的习惯。如今,可比肩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的成都大庙会,不仅在成都家喻户晓,在海内外都有了不小的名气。和大多数地方的庙会不一样,成都大庙会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符号――三国文化。依托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资源,每年成都大庙会都鲜明地打出“三国牌”,除了利用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外,武侯祠还十分重视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作为全国最大的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主动寻求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单位进行合作,展示内容不局限在“蜀”,“魏、吴”也成为庙会的“常客”;而且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传统文化资源的合作与开发。由于始终坚持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都大庙会连续两年被央视选为春节特别节目的直播点,成都人的过年方式通过央视向全球观众作了生动展现,提升了成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再有,传统节庆要深挖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内涵,南京夫子庙灯会就是一个将传统文化魅力和节庆完美结合的例子。而发展现代节庆更多的是将其与产业或自然物质资源结合起来,例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就实现了青岛市政府与知名企业联手办节共创双赢,洛阳牡丹节则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办节的绝好例子。
  记者:每个普通公民在传承节庆文化方面能做哪些事呢?
  田青:首先,我们全民族的每个人都有这份责任,因为节庆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传给我们每一个人的。你可能没有直接掌握某一种技艺,或者你自己不一定是某一个遗产的传承人,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它、去整理它,比如我们可以去呼吁大家重视这个事情。
  我们现在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庆文化,重点就是追求“原汁原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这需要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发展”和“保护”的矛盾,“求新”与“传统”的矛盾不仅存在,有时还比较突出……那么,这些矛盾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呢?首先,就像哥伦布所谓“发现”新大陆一样――其实这个“发现”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发现”,新大陆早就存在了,只不过欧洲人没有认识它――对我们年轻人而言,这份遗产也早就存在了,它就在我们爷爷奶奶屋里,我们首先要去重新认识它,不是我们“发现”它。只有认识了,才能产生感情,而有了感情,就有了保护和传承的动力,也就会有各种办法。所以,我们年轻一代首先要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认识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不要让祖宗的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失,然后,才是保护它、传承它,发扬光大。这恐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郑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