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展厅

向云驹

 

中文名: 向云驹                             
 性别:男  
籍贯: 湖南湘西                             
 民族:土家族           
出生年月: 1956年9月
别名: 笔名毕兹、肖乡、伍仁、芸芸
职业: 文学 作家
毕业院校: 中央民族大学
政党: 中共党员
成就: 作品获全国新闻奖、文学评论奖、文艺理论奖、杂文奖、纪实文学奖等多项奖。
曾获文化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曾获文化部优秀共产党称号,曾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重要事件: 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代表作品: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向云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主任编辑。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学士、硕士学位。著有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文化记者的双刃剑、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学等。曾获中国作协、文化部、中宣部文艺局、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设立的多种奖项。曾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国艺术报新闻部主任。
曾在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工作,又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自1984年以来,从事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美学、新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文学、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发表涉及这些领域的评论、论文数百篇。其中《人的生产与艺术的起源》、《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机制》、《从民族文学到作家文学》、《摹仿的产生与深化》、《文化记者,用好你的双刃剑》、《论民族文学的文学民族性》、《散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管窥》、《一个科学家眼里的文化问题》等产生过较大反响,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或收入各种专集、文集。[1]
向云驹-工作经历
1971年参加工作,从事文艺工作;
1980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
1987年起在国家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工作;
1992年起在《中国文化报》任理论部主任多年,1997年起在《中国艺术报》任新闻部主任兼总编室主任,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
1998年起任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秘书长,兼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2]
向云驹-学术兼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杂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间文化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版权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天津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长春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参与主持中央民族大学两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工作并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
向云驹-研究方向
向云驹
一、 文学评论与文艺理论
1、 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评论,就此一领域发表过众多学术、理论和评论文章;
2、 文学评论,就当代文学创作、批评和作品发表过数十篇文章,曾是《作品与争鸣》的重要撰稿人;
3、 文艺批评,我国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过百余篇涉及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美术、书法、曲艺、杂技等各艺术门类的文艺评论。
二、 杂文与新闻
1、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发表过大量杂文并获若干杂文奖;
2、 采写并发表众多文化新闻稿件并获过文化部文华新闻奖。
三、美学与艺术起源研究
在此一领域倾注过大量兴趣与精力,著有我国首部少数民族原始艺术著作和若干专论。
四、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
在若干民族地区作过田野工作,对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笑话、谜语,及各种民间美术与民俗,始终有探奥的兴趣,并获得一些收获。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
在国内出版首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的、学术的、理论的专著,迄今已出版个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三部。在多个层面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在多个层面参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传播和普及。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主要设计人、主持人;
获过国家级新闻奖、文学评论奖、文艺理论奖、杂文奖、学术著作奖,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长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自1984年以来,从事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美学、杂文、新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文学、民间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与写作,发表涉及这些领域的评论、论文、作品数百篇。著有学术专著10余种,两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过北京市三好学生、文化部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向云驹-主要的国际和海外学术交流经历及学术发表
2009年12月4日出席联合国驻华办事处与解放日报联合在上海主办的“联合国在华三十年”文化讲坛,发表《应对难题与挑战》;
2005年主持在中国江西南昌召开的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面具》和作大会学术总结;
2003年出席台湾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变异论》;2008年出席台湾国际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专题报告《中国的海洋文化和大陆的海洋文化研究》;
2005年出席奥地利“中西儿童及青年文化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玩具概论》;
2007——2009参与中日联合民俗考察,任中方团长,并在日本召开的中日学术论坛上发表《中国民间文艺60年的三大工程》。
向云驹-学术与作品获奖情况
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前10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中国结丛书首批12种,河北少儿出版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2005年获第20节北方食物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评选优秀图书奖,006年获第八届西部地区教育图书评选特等奖,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文化记者,用好你的双刃剑》,刊于1994年4月24日《中国文化报》,《作品与争鸣》1994年第10期转载,获《中国文化报》1994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
《这也是一种文化?》刊于1993年12月1日《中国文化报》,获该报1993年读优秀作品奖;
《一个科学家眼里的文化问题》,刊于1996年《广州文艺》第一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4期转载,同年获广州文艺纪实文学奖;
《食文化的误区》,刊于199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获人民日报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三等奖;
《儿童稚语笑不得》,刊于1995年《人民日报》,获该报当年第二季度杂文金台奖;
《文化人与文化》,刊于《中国文化报》1993年2月4日,并获该报1993年度优秀作品奖;
《广告与批评雏议》,刊于1996年10月26日《北京日报》,获北京日报、北京杂文学会“经济杂文征文”优秀杂文奖;
 《见物不见人的袁崇焕墓祠》,刊于2004年9月8日《光明日报》,或北京杂文学会第三届杂文奖二等奖;
《历史嬗变中的自足与突奔》,刊于《民族文学》1986年第1期,获该刊1985——1987年山丹奖优秀作品奖;
《龙头一动金蛇舞》刊于1995年10月29日《中国文化报》,获该报1995年度优秀作品一等奖;
 《走进心灵揭示真谛》,刊于1996年1月7日《人民日报》获中宣部文艺局、人民日报文艺部举办“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评论征文二等奖。
向云驹-主要著作
向云驹
一、独著:
《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40万字)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30万字),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文化记者的双刃剑》(22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21万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二、合著:
《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与冯骥才先生合著),中华书局,2008年;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合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企业文化与企业现代化》(合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三、主编
“中国结”丛书16种(任执行主编),河北少儿出版社,2004年;
《民间神话》《民间笑话》《民间寓言》,河北少儿出版社2004年;
中国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50余种(主编之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009;
北洋人文丛书第一辑《以思想立——冯骥才研究专辑》(主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
四、部分研究论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之一文化遗产 2009/3;
再论文化空间 民间文化论坛 2009/5;
记录:从研究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命题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9/5;
论文化空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8/3 人大报刊资料《文化研究》月刊2008年第9期转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摘编;
从自在走向自觉——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文化学刊 2008/2;
论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 文化遗产2008/4;
论民间美术的本真与分类 重庆社会科学 2008/10;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冯骥才文化遗产学术思想论 民间文化论坛 2007/3;
把民众文化的价值发掘出来——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获奖作品述评中国艺术报2001年10月23日;
特殊的学科 特别的贡献——钟敬文民间文艺思想管窥 民间文化论坛2001,专刊;
大道无形——中国行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论面具 民族艺术2005/04;
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 民间文化论坛2004/03 《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摘编;
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与经验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人大报刊资料《美术研究》转载;
“梁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民族文学研究2003/04;
论马克思主义艺术起源观 民间文化2001/01;
陌生: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基础及价值定向民族文学研究2001/03;
故事与官司 民间文化2000/10;
摹仿的产生与深化——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理论思考之二 固原师专学报1995/02;
人的生产与艺术的起源——就艺术起源于劳动而作的补正 民族艺术研究1989/03;
创作主体的个性与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当代民族文学发展理论思考之一民族文学研究1987/06;
论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审美机制 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02;
为繁荣民族文化鼓与呼 理论与创作 1996/2,《新华文摘》1996年第2期转载;
“猴文化”小识 1992年2月16日中国文化报 《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转载;
一个科学家眼里的文化问题 广州文艺1996/1 《新华文摘》1996年第4期转载;
从文化视点纵论经济 广州文艺 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