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展厅 > 文献资料库

美姑毕摩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美姑·毕摩·毕摩文化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东部,是凉山彝族的腹心地带,是一代圣毕阿苏拉则的故乡,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2727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彝族占98·2%,是全国彝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由于特殊的地理与历史条件,其境保留了完整、古朴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毕摩文化传承以其原生、独特、稀有、完整性,成为彝族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县有九大家支学派上百个姓氏作毕,大小毕摩8000多人,民间散存的毕摩经书330种11万卷左右,以毕摩人数最多,毕摩经典最丰富,毕摩水平最高,仪式生活最为频繁而著称。
        毕摩,在彝族社会中是一个与“苏尼”(巫师)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讲,就是以念诵经文做仪式的形式与神鬼交通的人,是彝族社会中以祭祖送灵、禳灾祛祸、占算时日、主持诅盟、人伦教育为主要职业的民间宗教祭司,是彝族宗教文化的创制者、主持者、传播者。
    毕摩文化是一种毕摩创造和传承的宗教文化。它以经诵和仪式为表达手段,以祖灵信仰、鬼神观念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军事韬略、风俗礼制、农业畜牧、医药卫生、音乐舞蹈等内容的综合性文化,为被誉为“彝族的百科全书”和“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瑰宝”。
    二、毕摩文化现状与保护工作
        一方面,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彝族山民还在相当程度上延传着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民族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面貌,传统仍然是山地彝人所恪守和珍视的价值构成;另一方面,正是在历史变革、经济发展、现代文明逐步渗透的过程中,特别是现代旅游热的兴起,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现实和挑战。
    毕摩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在我县能作送灵归祖、猪胛卜等大型仪式的大毕摩不足20人,其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也有50岁,许多毕摩对经文不解其义,对民族“草根文化”缺乏应有的情感,民族血脉中最为淳朴的“草根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毕摩做仪式,删减了许多程序和内容,仪式程式的简单化、象征化普遍通行。特别是一批批老毕摩的辞世,使许多经典正面临着无法解读的危机,许多文献成为“天书”。
    毕摩文化真正被视为一种具有很高保护价值的文化,提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当是近十年的事情:
        1、建立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专家领先、政府支持、民众参与的保护路子。
     文化的保护,往往从学术研究与学术保护开始。1995年8月,“西南中日民俗文化考察团”在凉山进行彝族民俗文化考察活动后,深感“凉山彝族历史和社会发展 
    所造就的毕摩文化在世界民族宗教文化中独具特色”,建议在美姑县成立“毕摩文化研究中心”。1996年9月正式成立“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毕摩文化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研究毕摩文献等资料,向社会传达彝族古老文化的声音,为保护彝族优秀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多年来,我们积极与国内外学者与相关机构合作,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大力宣传毕摩文化,加强对毕摩文化的学术保护,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开展毕摩文化普查。分别于1991年、1996年、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文化普查,对民众的与宗教的传承两条主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对每一个毕摩的年龄、支系、作毕代数、经书拥有情况、谱系逐一进行登记、建档。
        二是征集毕摩经书。从1996年开始,毕摩文化研究中心、档案馆共同在民间收集毕摩文献320种2000余卷,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裱糊、抢救。  
     三是翻译与整理出版。毕摩经书,义理深奥,语言晦涩,异体变体字多,特别是被称为“路上方仪式”的祭祖送灵类文献,非大毕摩不能释读之,为此,我们通过与毕摩的合作,加强了这些经典文献的翻译、整理工作,先后翻译了《苏尼源流经》、《招兵经》、《防癞经》、《凤凰经》、《调和阴阳经》、《占算经》、《作净经》、《死因病源经》、《招灵引魂经》、《判别清白经》、《姹女经》、《防癞经》、《凤凰经》等五十部毕摩经卷,出版了《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田野专辑》、《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辑》、《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论文专辑》、《彝族尼牡概论》、《彝族挽歌》、《诺苏历典》、《大凉山美姑彝族民间艺术研究》、《梦幻美姑》、《凉山彝族驱鬼经》等,其中《凉山彝族驱鬼经》,成书共9000多行,向世人展示了彝族毕摩经典的丰富内涵,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列为世界民间文学宝典。
     四是加强学术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彝族毕摩文化的知名度与研究水平,我们始终坚持借它山之石以攻已之玉的学术研究策略,广泛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学术机构合作,通过举办毕摩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广交学界朋友,促进毕摩文化的研究,扩大了毕摩文化的影响。
 2、通过《遗产》申报,促进对毕摩文化的保护。
    遗产申报是保护文化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随着毕摩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工作的深入,毕摩文化的保护工作被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2003年11月,四川省档案局领导专程来美姑视察毕摩文献抢救工作,认为毕摩文献具有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价值,要求加强保护工作。2004年1月,四川省档案局将“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申报工作列入向国家申报《中国文献遗产名录》首选项目,责成州、县档案部门加强基础工作。4月,我们赴丽江等地就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做了实地考察。尔后,州县两级政府成立了毕摩文化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要求通过申报工作,提高彝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彝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同年,将毕摩文献作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上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办公室”,目前,正待评审。2005年,将《凉山彝族“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以文化空间的形式上报省文化厅与国家文化部,受到文化部与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2006年,“毕摩文化艺术”被列入《四川省民间文化保保工程》三个试点项目之一。同时,投资一亿四千多万元的彝族毕摩文化博览园于2004年在美姑动工修建。被誉为“百年彝学盛会”的“第四届国际彝学学术研讨会”、“诗意美姑国际笔会”和“第二届彝族毕摩文化节”于去年8月在美姑县城举行。仅国际彝学会就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114名专家学者参加,共收到论文102篇。同时,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中国彝族毕摩经诵传统》在北京展示,引起强烈反响。主要工作:
     一是传承人保护。在普查的基础上,确立了九口、合姑洛、龙门等五个乡为毕摩文化重点保护区,各乡、村制定了相应的乡规民约,对各学派的主要毕摩进行登记造册,建档300多人。
     二是仪式保护。活鱼要在水中看,仪式是文化的纪念碑。仪式的保护是毕摩文化保护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难度较大的环节,我们采取录像、录音、拍照的方式,完成了近百种仪式的数字化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宣传。通过媒体造势,让现代传媒将视点切入美姑,关注毕摩文化,大力宣传毕摩文化的神秘、古老,宣传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先后有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凤凰卫视、浙江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及相关报刊杂志深入美姑,拍摄毕摩文化方面的电视宣传片,不少报刊杂志也给予了很多报道。同时,美姑县成立了“毕摩文化艺术团”,进一步扩大了毕摩文化的影响。
     三、几点体会
    走“政府主导、学术为先、民众参与、传承文明”的路子,是我们在毕摩文化保护中基本的体会。文化保护要切实树立几个观念:
        一、要树立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脉的观念。
        二、要树立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人类永恒财富的观念。
        三、要树立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着人类的和谐、和平相处的观念。
        四、要树立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观念.。
        五、要树立依法保护与经营文化的观念。
        六、要树立坚持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在传承中求保护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