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动态

田青:城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编者按】 随着“城镇化”在中国乡镇的不断深入,世代生活于乡间陌上的人们其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迁!当我们在享受“城镇化”所带来的便捷与美好时,应该警醒自己不能忘却了对滋养着我们精神世界的乡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诚如田先生在文中所说:在迅速“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传统文化的断裂,要设法保留或者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文化环境里有一个生存之地,在“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有意识地为传统文化保留一点生存空间。

 

 “城镇化”这三个字可能是未来五年、十年中国主流媒体出现频率最高,或者提得最响的这样一个词。因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主要的引擎,也是中国未来经济避免停滞、继续起世界经济带头作用的唯一的希望和依靠。对许多人来说,“城镇化”这三个字可能还没有更多的真实感受,这就像“现代化”这三个字,在刚刚提出“现代化”的时候,大多数人也没有深切感受。但是,二三十年过去之后,今天我们再走到中国任何一个城镇甚至乡村,你都会真真切切感受到“现代化”这三个字的真实性,感受到现代化的种种便利,同时,也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一些困惑。

那么,“城镇化”除了是推动我们经济继续发展的引擎之外,除了带给我们希望,除了满足成千上万或者上亿的农民多少年来的愿望之外,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为了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贡献。但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能够在一个席卷世界的浪潮开始的时候,或者过程当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发出一点清醒的声音。

城镇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必多讲,大家都清楚。但是实现了城镇化之后是不是我们的世界就变得更加美好?

我认为,就像现代化一样,应该大体上是好的。比如今天每个人都在用手机,方便得在不远的过去都不可想象。但是也会出现另一种负面的情况,比如你会在地铁上看到,每个人都拿一个手机上网或接、发信息,周围的人对他似乎并不存在。本来是极大地方便了人和人交流的工具却同时造成了人和人的疏离,这个现象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但是在这个进程当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乡土文化,是草根文化。当城镇化实现的那一天,被城镇化的浪潮裹胁着的兴高采烈地逐渐成为城镇居民的这批人,实际出现了和自己乡土的断裂,出现了和自己历史文化的断裂。现在电视上出现了几个农民“城镇化”的文化LOGO,一个叫“大衣哥”,一个叫“草帽姐”,一个叫“旭日阳刚”,这都是已经“城镇化”的新的娱乐明星。

如果城镇化之后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副图景——让这些从农村来的新市民全盘地、毫无选择地接受我们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化的话,那么我们的原来的乡土文化谁来继承?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靠谁来继承?

众所周知,农业文明的特色是地域化,是由于地区的差异而出现的文化多样性。而城市文化却是缺少特色与差别的、同一化的。就像西方的许多文化形式,在大城市里几乎一模一样,没有地方特色、甚至没有民族特色。中国城镇化之后,原来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容的改变、形式的改变,甚至精神的丧失。

今天,应该提醒各地的地方政府,在迅速“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

一个是避免传统文化的断裂,要设法保留或者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文化环境里有一个生存之地,在“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有意识地为传统文化保留一点生存空间。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也要注意不能让现在这种统一的城市文化成为唯一的文化,不能全社会从“草帽姐”到“大衣哥”到“旭日阳刚”都唱着同样从电视里学来的歌。我们的地方戏、我们的民歌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要保护住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根。

近年来,随着非遗工作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从一个公众陌生的词到现在大家耳熟能详,到现在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文化自觉”,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时间会修正一切,认识会不断提高,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也会逐渐地完善、修正、提高。

“城镇化”给我们未来的社会究竟会带来什么?

除了好处和利益,会不会让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面貌更加同一化?

现在,我们几乎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样的高楼大厦,未来,我们走到每一个农村是不是也只能看到一模一样的风景?

这些担心与恐惧恐怕不只是来自少数人的困惑。

“文革”时,我们曾长期把一个词经常挂在口头:“改天换地”。的确,当年我们说这四个字的时候胸中充满着革命豪情,这四个字也和我们的青春一起见证了那个岁月。

但现在想起来,“改天换地”这四个字完全违背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思想,天、地、人应该是和谐的,在天、地、人三者之间人是渺小的,人想“改天换地”,想通过人的努力来改变自然、改变山川天地,其结果未必如我们当年说这四个字时所想的那样。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载于《中华文化画报》2013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