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 交流互鉴 | “珠璧经纬——川渝民间手工艺调研活动”成功举行

一带一路 交流互鉴 | “珠璧经纬——川渝民间手工艺调研活动”成功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时,中国民协、四川省民协、重庆市民协联合开展“珠璧经纬——川渝民间手工艺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以“促进交流互鉴,推动创新发展”为主题,系国家级重点项目“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的子项目,分为四川段和重庆段举办。 

中国民协顾问刘华,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孔宏图;四川省民协主席孟燕,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黄红军;重庆市民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谢亚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柯小杰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在川渝两地开展此次调研采风活动,探寻和研究一带一路上民间工艺的文化基因、师承渊源、分布特征、发展前景等状况。

     


       5月17日至20日,调研组一行在四川段重点走访了绣缘蜀绣工作室、成都市漆器工艺厂、中国夏布画研究院、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邛窑考古遗址公园、三苏祠、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中国竹艺城、三星堆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与孟德芝、冯凡、李杨平、王少农、胡光俊、何丹、王晋川、陈云华、陈岚、李长青、蒋朝参、胡光葵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和地方文化学者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探寻四川蜀绣、漆器、夏布画、蜀锦、邛窑、竹编、泥塑、绵竹年画等民间手工艺的历史影响、传承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传统工艺更好与当代生活结合,焕发生机等问题。


 

 调研组在绣缘蜀绣工作室 

 

调研组在中国夏布画研究院

调研组在绵竹年画博物馆

 

调研组在邛窑考古遗址公园

调研组在三星堆博物馆

 

调研组在成都市漆器工艺

  

      重庆段的考察调研内容分别是荣昌制陶、夏布,大足石刻、铜梁彩龙、垫江大石竹编、梁平竹帘、蜀绣等民间手工艺。

 

一、荣昌区

     专家组考察了夏布技艺和制陶技艺。夏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秀英详细介绍了葛麻的栽种、生产过程,以及夏布的演变和当今夏布行业的生存现状;制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介绍了荣昌陶的历史、特点、发展和演变,并邀请专家们现场观看了制陶过程;专家们还深入乡村,参观了西山雨陶艺工作室,见证了年轻陶艺人对制陶手工艺的创新创造。


考察荣昌夏布拓展产品


深入乡村参观西山雨陶艺工作室

 

二、大足区

     专家们先后参观了北山石刻和刘能风石刻工作室,见证了石刻的千年风韵,领略了昌州的人文风情,全面考察了拟启动的大足石刻续刻工程。当天还举行了“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石雕石刻专业委员会”授牌仪式,中国民协顾问刘华、重庆市民协主席谢亚平为专委会授牌。

 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石雕石刻专业委员会授牌仪式

 

 采访大足石刻技艺传承人  

 

三、铜梁区

     专家们参观了铜梁龙博物馆,走访了龙灯彩扎艺术家周合平。在得知铜梁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龙灯龙舞文化之乡”后,专家们纷纷建议,铜梁区要利用好文化之乡这块招牌,多建立文艺基地,多培育传承人,推动龙灯龙舞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观铜梁博物馆

 

四、垫江区

     专家组重点考察了赵向阳的竹编工作室和龙正东的角雕门市。垫江竹编和角雕技艺高超,但行业发展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赵向阳还带动了十几个残疾人就业,靠艺术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而龙正东也在积极摸索,转变发展模式,带动一方经济。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专家组,给予了赵向阳和龙正东高度评价。专家组还考察了陈静的蜀绣,在新开张的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邱正伦教授当即挥毫泼墨,题写了“光影绣”的门匾。

介绍垫江大石竹编技艺

角雕传承人介绍角雕技艺

介绍垫江大石竹编作品

观摩垫江角雕技艺

 

五、梁平区

     专家组先后前往梁平流芳工艺竹帘厂、区实验小学、梁平博物馆、西大实验中学等,考察了梁平竹帘、木板年画、新年画、石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和工艺,与当地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徐家辉、石版年画创始人李亚非等进行了深度交流。据梁平区文联负责人介绍,区委区府对打造年画名片非常重视,计划下一步结合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让民间文艺更有生命力。

 

参观考察梁平博物馆

 

梁平竹帘制作技艺展示

  

六、渝中区

     专家们重点考察了国家级蜀绣大师康宁的工作室和市级传承人王晖的蜀绣坊,对康宁自创的“双扣针”针法和王晖对蜀绣文创产品的开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作为四大刺绣之一的蜀绣,特别要注重创新,传承和创新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穿插互进的关系。

考察参观蜀绣坊


      5月25日,此次活动在经过为期九天的实地考察后,于重庆市非遗中心召开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孔宏图主持。

会议现场

       孔宏图介绍道,如此横跨两地专题调研川渝民间手工艺尚属历史上首次。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带倡议十周年,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之际,此次调研是贯彻中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行动。我会策划并实施这一项目,旨在抛开行政区划的局限,从区域一体化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和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的视角出发,重新观照、审视和体察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以期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进而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和利用。川渝两地文化根脉相连、共生共荣,川渝协作与民间文艺一体化发展是两地民间文艺界必须面对、认真思考、同题共答的时代命题。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传统与时代、非遗与旅游、手工与设计、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等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 孔宏图

 

       周和平在致辞中说道,重庆与四川一衣带水,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川渝两地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战略机遇。2020年,重庆市文联与四川省文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立“双城共建,文艺先行”主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活动,唱响了文艺领域的“双城记”。本次调研活动是两地文联、民协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举措,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资源互通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两地文艺事业共同发展。


重庆市文联秘书长 周和平

 

        谢亚平分享了她在本次调研中视角的四个转变。一是从差别到联系的转变,思考未来民协工作如何在川渝联动上着力。二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注重民间工艺的整体性研究。三是从个性到共性的转变,考察当下民艺生存状况。四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转变,通过诸多个案看到民艺在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想就“社会变迁中的手艺力量与文化认同”主题继续深入研究,同时调动高校师生专业力量就民间艺人口诀、艺诀与地方性知识,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家族传承、“传二代”的回归等现象开展专题研究,并尽快提交相关学术成果。

重庆市民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谢亚平

 

       李祥林指出,川渝民艺有着唇齿相依的文化关联。考察川渝地区的民间工艺,有必要秉持整体性文化理念,立足大局,超越狭隘的行政区划观念,从地域、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把握对象和完成课题。川渝是文化共同体,本次调研对消除彼此隔阂、促进双边合作和增强相互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研究地区和地区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教授 李祥林

        王坤关注川渝年画的文化基因溯源与当代表达,认为研究川渝年画应将其放在更广阔的时空交流中进行探讨,其中存在核心文化区域、传播的路径和机制、核心文化基因。此外,当前年画创作存在同质化现象、地域审美特征淡化、缺乏中国年画整体形象IP等问题。川渝年画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化IP输出,这是值得深思的议题。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 王坤

 

         刘德奉表示,通过考察对“探源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第一,把“源”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元素,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第二,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川渝民间手工艺具有巴蜀文化“源”的特性。第四,未来发展仍然会吸收巴蜀地区文化资源、典型符号,就可以缓解“千城一面”、文化趋同的现象。第五,传承发展仍任重道远,需强化“源”的意识,强化文化创造,强化市场拓展,强化国际发展视野,强化政府引领作用。

 

重庆市民协副主席 刘德奉

 

     李建中围绕民间工艺的生命周期和生命力分享了调研的体会收获。他提出,只有把手艺练到顶尖,保持持续创新,才可以增强民间工艺的生命力,并焕发青春。同时,手工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要树立正确生死观,坦然面对不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民间工艺的消亡。从目前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角度看,我们处于一个民间文艺事业大有可为、必有作为的新时代。

 

四川省民协副主席 李建中

 

        邱正伦围绕长期关注的大足石刻艺术,分享了关于大足石刻在人类学层面的思考。他指出,大足石刻的价值超越了文化保护和浅层次的文物开发,是人类学史上的大作,是人类学史上的“石头记”,蕴藏着丰富的人类学资源和东方艺术的美学价值。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邱正伦

 

     罗晓欢指出,川渝地区民间手工艺具有交融特点,是多元复合性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类型。民间手工艺是生产经营活动,不断融入生活才可能真正解决传承发展之道。其中,既包括民间艺人把手艺和材质发挥到极致,也包括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手段。借助高校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上的升级提档,可以让民间工艺走上焕发生机的快车道。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罗晓欢

 

 

       范河川从甘孜州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畅谈自身对于民族地区手工艺传承发展的思考。未来会加强甘孜藏族地区与成渝之间民间工艺的人才培训、文化交流。同时,要积极挖掘传统手作的情感温度与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网络科技优势,促进民族民间工艺蓬勃发展。

  

四川省甘孜州民协主席 范河川

 

       柯小杰指出,川渝两地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通过考察发现,异地手工艺在地化融合发展,院校毕业青年学子自觉自发加入传承队伍,传统手工艺不断拓展出新业态。本次调研活动突破行政区划,按照区域文化、地缘文化进行整体性实地调研,有着借鉴和推广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柯小杰

 

     田晓从刺绣、年画、陶瓷、竹编、雕刻、布艺印染等类别,交流了此次调研的感受,并结合河南相关手工艺发展现状进行分享。当前国家提出系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这是在今后工作中要注重的原则。


 

河南省民协副主席、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田晓

 

     李星表示,川渝两地民间手工艺同宗同源,四川在发展规模和产业模式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值得我们学习。重庆民间手工艺也有很大发展潜力,有一大批年轻人立足传统又大胆创新,用更加现代开放的审美眼光,尊重受众心理的设计运营模式,闯出了一条有着自身鲜明个性、品牌概念的发展之路。


重庆市民协秘书长 李星

 

        孟燕分享此次调研体会。守正是根基,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要守正气、守正道。创新是动力,要用新的思路和大的格局关照传统手艺,引进人才,开拓市场。加强川渝民间文艺界的联系,山水相依,文脉相牵,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四川省民协主席 孟燕

 

        最后,刘华做活动小结。此次调研时间长、地域广、点位多,考察了近20个手工艺项目,在大师工作坊、艺人工作室进行访谈座谈,深入一线做田野调查,是民协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民间工艺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乃至文化品牌,它在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大有作为。民间艺人是最可敬的一群人,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承担起脱贫助残的帮扶工作。民间工艺体验、研学活动和民间文化进校园等,既为传统手工艺的社会传播提供了舞台,也成为手艺人拓展产业链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民协顾问 李华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是国家财政扶持的文化艺术发展一级重点项目,是由中国民协策划实施的配合经济社会发展并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核心腹地,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而重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与四川一衣带水,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川渝两地发挥着突出带动作用。

 

此次考察活动旨在调研川渝两地民间工艺的文化基因、师承渊源、分布特征、发展前景等状况,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学理支持。调研成果将集结出版,并推动调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编辑 | 满媛玉

拍摄 | 柯小杰 范河川 李嫣然 余航

来源 |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审核 | 柯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