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昆明举办非遗展 点亮"滇池泛亚文化艺术节"

 

时间:2010-08-05 11: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佚名
刊发时间:2010-08-04 10:51:51 中国文化报
撒尼刺绣、捏面人、剪纸、瓢画、竹雕……近日,为期3天的“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云南省昆明市的文庙拉开序幕。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他们平凡的双手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成为“2010滇池泛亚文化艺术节”的一大亮点。
一大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已经开始张罗起自己的展位来。其中一个摊位前围满了小朋友,人气颇旺。走近一看,原来是面捏艺术家梁俊丽在教两个小朋友捏南瓜。“又看见捏面人了,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样,好亲切!”一位市民感叹道。梁俊丽1989年拜江苏省杲宁县面捏艺人陈为庚为师,开始学习面捏艺术。据梁俊丽介绍,2009年她与别人共同创作的大型面捏作品参加昆明市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曾引起轰动,并被昆明(中国)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组委会授予“优秀个人奖”。
滇式风筝传承人戴永庆说,滇式风筝是由传统的中原风筝改造来的,他本人又在滇式风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这次展示的风筝是比较小型的作品,最小的只有8厘米高,就巴掌大。据了解,滇式风筝目前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戴永庆带着4个徒弟几乎拿遍了世界上所有的风筝奖项,深受外国人的追捧,曾一度在美国等地掀起滇式风筝热潮。但在国内,滇式风筝几乎没有市场,要找一个能传承风筝技艺的人更是难上加难。“风筝匠要有画匠、木匠、篾匠、书法的功底,光潜心研究至少就要两年。”戴永庆略带失望地说。
民间刺绣爱好者沈小姐说,她每次来云南,都会收集不少绣片,“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绣片,但是也需要使用到几种甚至十几种绣法。像彝族(撒尼)刺绣,比较常用的是十字绣法,而苗族手工刺绣常用的是平绣、破线绣、打籽绣、辫子股绣和倒针绣。我为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这些绣片里一针一线的情谊常常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我希望能通过收集绣片、整理资料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载于光明网 http://www.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