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世博宁波日:甬城老家底展现非遗传奇

时间:2010-08-05 17:4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陈醉 吴元峰

上海世博会“宁波日”文化演艺活动在浦西园区城市广场举行。
  “PerfectPerfectPerfect!”正在观看“世博宁波日”风俗、民俗表演的路易·迪索,一连说了三声“完美”。
  他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眼前鲜活的非遗项目,从没见过:“以前,我只知道‘宁波帮’闻名海外,没想到还有如此丰厚的‘老家底’。”
  “七千年港城文化,人们说得更多的是宁波帮、是商贸文明,在世博的舞台上,我们更想让世界知道甬城商贾之外的文化传奇。”宁波市文广局副局长王水维介绍说。这次带来的非遗精品不仅代表甬城深厚文化,更是宁波非遗保护得最好答卷。
  非遗扎根民间
  “奉化布龙”传承人陈行国和20多个农民兄弟,早早静候在世博园的表演场地。乐声隆隆响起,两条各长18米的金色奉化布龙,从人群中一跃而出,飞速游走,滚、翻、伸、跳等40多种套路,让人眼花缭乱。
  庞大的舞龙队里,“演员”是清一色土生土长的农民。陈行国说,很多队员都像他一样从小习练,代代相传,这奉化布龙也有800多年历史,如今已跻身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登台世博的宁波瑰宝,个个扎根民间。与四川变脸相媲美的宁海平调耍牙绝活,已在民间生长了一百多年,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演员口含八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穿进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
  民间文化,让农民们有了新职业。陈行国开起了制龙作坊,为省内外舞龙队精心制作高质量的舞龙道具。“道具严格按照标准,龙头3公斤,龙身18米,布色彩要鲜艳,整条龙的制作要饱满、活龙活现。”
  非遗传承,在宁波更像是一种民间自觉的行动,从古到今,都不忘“从娃娃抓起”。奉化高级中学近800名高一学生,最近无一例外地接受奉化布龙的非遗知识和技能教育,还与学分挂钩。学校里有两支学生舞龙队,曾远赴土耳其,在爱琴海边刮起了一股“东方神龙”的旋风。
  重塑非遗“产品”
  一米多高的大红花轿,铮亮的银锁环,小巧的三寸金莲绑脚台,还有别致的鹅头喜桶和压轿箱……当这些大红“嫁妆”搬上世博舞台,观众们傻眼了,本该“呆”在博物馆里的家当,怎么了?
  原来,“嫁妆”看上去外观和普通的红妆没什么区别,但在细节上却做了很多改动,衍变成了现代“乐器”:4顶花轿虽不能坐人,但轿子的帘面、杠子都能敲打出乐声;几个大小不一的果盘经过拼凑串联后也变成了乐器。
  “十里红妆”是旧时富裕大户嫁女儿的大排场,嫁妆从家具到细软相当丰厚,发嫁妆的队伍绵延数里。如此风俗明清时期在浙东宁波一带很盛行。镇海后大街社区请专人把朱漆与金箔装点的家具和器皿变身为“乐器”,写入了吉尼斯记录。
  “我们的队伍本来有818人,因为地方不够大,所以选了一部分来表演。”一位演员介绍说。在专业老师作曲和编排下,每件“嫁妆”乐器在演员的演奏中都发出不同的乐声,喜气洋洋,仿佛身临旧时某位富家小姐出嫁的场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到动态表现,让‘十里红妆’从博物馆深闺中走出来,简直就是把‘十里红妆’复活了。”观看表演的西班牙毕尔巴鄂案例馆馆长何辰深受启发,她说,西班牙民间也有不少“不动”的遗产,让人头疼。宁波把散落的民间文化重新塑造,焕发新生机,她学了一招。
(转载于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100802 09: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