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联合制定并印发。“方案”要求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做出更大贡献。此外,还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最终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步入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川菜传统烹饪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也以重点任务的形式写进了“方案”。

4大原则统领非遗传承发展

四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民族聚居地的特点,令四川诞生了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然而,不管是成都漆器、蜀锦蜀绣,还是银花丝等,这些国家级的非遗同样面临保护和传承的难题。如何保护并推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方案”要求四川非遗的传承发展坚持4个基本原则 :创新传承、融合发展、彰显特色和见人见物见生活。“方案”指出,创新传承必须保护与利用并举。既加大保护力度,同时也促进非遗资源转化,创新新的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提升四川非遗传承创新能力。融合发展,要求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和多重价值,促进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围绕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开发特色非遗旅游线路及非遗产品,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环节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则要求加强四川独有的非遗项目推广,加大四川非遗保护成果宣传,推动非遗“走出去”,大力彰显巴蜀文化和以藏羌彝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四川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至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则是要求尊重非遗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表达权利,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提升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内生动力,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实现发展振兴。

6项重点任务规划传承发展路径

四川非遗的传承发展路径,“方案”规划了6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规范非遗保护管理工作、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促进非遗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振兴传统工艺和“非遗+扶贫”协同发展、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加大非遗展示传播力度。

“方案”要求结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普查,有针对性地对非遗项目开展深入、系统、客观的调查,“摸清家底”,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制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对非遗进行全面记录,并优先记录历史文化价值高、传承困难的濒危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加强记录成果转化利用。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2018-2020),对65岁以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对已有非遗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

在促进非遗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方面, 要求把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现代服务业、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将四川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挖掘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重点持续打造自贡灯会、彝族火把节、羌历年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保护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以非遗刺绣、年画、竹编、陶艺等为主要特色的传统乡镇、传统村落,支持开展非遗小镇、非遗特色乡村建设。至于传统表演类项目,则创作一批以藏羌彝为代表的民族歌舞节目,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景区演出剧(节)目,培育一批知名民族艺术演艺品牌。“方案”要求发挥川剧、川酒、川菜、川茶、川药、川竹的独特文化价值,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川剧新人新作,提升川酒“六朵金花”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推动川菜传统烹饪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推进四川名小吃保护传承和品质提升。此外,还要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四川非遗衍生品商标、民族文化地理标识、民族文化区域品牌。

“方案”还从责任落实、政策保障、队伍建设、形成强大合力等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助力非遗传承发展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文旅强省建设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