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2023年“首届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成功举办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湖北和四川两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互动,推动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加强川鄂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11月3日至11月5日,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湖北师范大学、黄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2023年“首届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成功举行,作为“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的首次研讨会,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标志着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保护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此次会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指导单位,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湖北师范大学、黄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主办单位;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博学院、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承办单位,四川三江品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绵阳市涪城区黄言涛产品创意工作室、四川斧创家居有限公司为协办单位。研讨会开幕式由湖北师范大学李海萌教授主持。
 
 

开幕式第一项由李海萌教授介绍本次会议的主题、到场领导以及发展愿景等内容。此次研讨会以“川鄂两地情,文化共传承”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黄石市政协文史委等十余所大学、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及师生100余人参加。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校长欧建华教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院长宋大川教授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周友良教授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民族学专业负责人柯小杰教授湖北省民协古瑶文化专委会副主任黄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吕永超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冯正国老师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吉平教授以及校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和师生出席了开幕式。

 

 
 
 
 
 
 
 
 
 
 

第二项宣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复函《关于同意作为2023年“首届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指导单位的复函》,中国民协复函同意作为“首届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指导单位,指导和支持研讨会的各个流程方向,对会议的圆满举办表示了浓厚的期望。

 

 

 

第三项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校长欧建华教授简述学校的发展现状、育人目标等内容,同时欧校长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了深深的感谢,表达了对会议的重视同时也欢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赴此次学术盛会,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助力长江中上游文化多方发展。

 

 

第四项由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科研部主任陈翔老师代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耿纪朋教授致辞,对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发展概况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本次“长江中上游地区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筹办情况做了说明。

 

 

第五项由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周友良教授致辞,周教授分别从历史和地理两个角度剖析了“首届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意义以及发展愿景。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了合影。

 

 

紧接着,大会进入了主题论坛环节,主题论坛由湖北师范大学李海萌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湖北师范大学李海萌教授、黄石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吕永超;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柯小杰教授四人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中华“两河流域”及文化多元整合》: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古往今来中华文化的多元整合加以论述,从而达到对两河流域文化多元性的解读。文章通过三个方面:一道西部山梁与中国“两河流域”;黄河、长江是共同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东西互动、南北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介绍关于中华两河流域文化多元整合的发展方向。其中第一部分通过介绍长江、黄河流域概况以及长江流域典型民俗文化代表藏羌民族的生活特点及神话展现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展现了两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保护的必要性,通过追根溯源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发展路径对羌族文化发展提出愿景;第三部分则通过展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方式,以此为宏观视点考察中华文化的整合意识和整体特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共同体内涵。

 

湖北师范大学李海萌教授《以乡村艺人为主体的“艺术乡建”路径研究》:以“帝力于我何有哉?”为引,首先对可持续发展与乡民主体性的发挥作为主题,突出展现“艺术乡建”的两个主要问题。其次则是通过分析主体乡村艺人的发展来展现艺术乡建主体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发展道路,指出乡村艺术发展的成功之处以及现今所面临的问题并呼吁关注乡建主体。最后提出以乡村艺人为抓手,找寻乡村艺人社团化的提升渠道与发展空间。

 

 

湖北省民协古瑶文化专委会副主任黄石市政协文史委吕永超《“黄荆山区域古代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吕永超老师通过实地考察石龙头遗址、章山故城遗址、道士洑古镇、磁湖古镇遗址、石灰窑镇,与阅读大量的史料相结合,对黄荆山区域的古代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提炼出萌芽、生长、跨越、融合、拓展、兴盛、延续、转折的发展轨迹,找出其规律性认识,即“形成的时代性”“发展的开放性”“演进的持续性”,从而为黄荆山区域古代文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意义,并为黄荆山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区域宝贵借鉴经验。

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柯小杰教授《民间文学视角中的川渝移民研究 ——从“湖广填四川”说起》:从五个角度切入概括出民俗文化在“湖广填四川”中的突出作用,从而展现出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展示了移民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并以传统故事为载体分析了移民文化的发展,从民间文学视角研究四川的历史进程、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为湖广和四川两地的友好交往搭建了桥梁,“湖广填四川”的传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11月4日下午,三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在文昌学宫1号会议室、B栋教学楼205、206教室同时进行。

 

分论坛一由黄石市政协文史委吕永超主持,受邀发言的12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多视角切入,对“宗祠传统功能的承续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赋能作用”“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黄石汉剧团口述史”“彝族漆器的美学意涵“民俗文化的存续价值”等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周友良教授对分论坛一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二由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科研部主任陈翔老师主持,12名学者以川鄂两地的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分享的议题有《基于口述史的傈僳族野蜂养殖习俗生态思想探析》《四川北川羌族服饰图像语义表征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鄂西走马吹打乐艺术的再造空间探究》《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与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研究—以大冶市水南湾为例》等。湖北师范大学李海萌教授对分论坛二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分论坛三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民族学教研室的吴贵琴老师主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吉平教授评议,研讨发言的10位学者分别从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节日的当代传承与艺术价值、少数民族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民间习俗的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分享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探讨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发展。

 

 

 

三个平行分论坛结束后,各位学者重聚闭幕式会场,闭幕式由湖北师范大学李海萌教授主持,三位分论坛评议人就各个分论坛的情况分别进行了汇报。

 

 

闭幕式由李海萌教授作总结发言。李海萌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有三大特点:第一,从各个学者的学术报告分享中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田野调查工作做的非常扎实,对于民间的基层实践考察、文献考察、民间仪式观察、民间故事的整理、民间事项的细微观察以及口述史等均进行了深入调查,这样扎实的实践基础才构成了理论的深度研究。第二个特点是参会学者们的理论分析角度多样、透彻而深入,学者们通过各种理论分析方法和对框架的应用来剖析和挖掘当前所研究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许多新的学术视野。第三个特点是研究非常“接地气”,在探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时候不是纯理论式的进行分析,而是从实际情况、实地考察出发具体进行研究。接着,李海萌教授对本次会议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等,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最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博学院民族学专业负责人柯小杰教授正式宣布“首届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闭幕。

 

 

 

115日,参会学者分别对5·12 汶川特大地震遗址、5·12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石椅羌寨、吉娜羌寨等地进行了文化考察,纷纷表示此次考察收获颇多,感悟深刻。

 

 

 

 

 

 

此次学术研讨会凝聚各方共识,为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保护长江中上游文化遗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思路与解决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字 | 满媛玉

摄影 | 柯小杰 刘吉平 陈文烽 邱华 邹彬彬 汪恒 梁森宇 葛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