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月1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柯小杰教授、助理研究员歹凡等一行组成调研团队,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新都桥镇)、白玉县等地进行藏戏、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技艺调研。
白玉县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在藏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中,藏戏面具的制作技艺尤为独特,特别是贴布脱胎藏戏面具,以其精细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调研团队前往白玉县,深入调研这项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7月7日调研团队在新都桥镇文化馆采访了藏戏传承人扎西降措,扎西降措详细介绍了木雅藏戏团的历史,阐述了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在藏戏中的重要角色和象征意义,扎西降措指出,贴布脱胎藏戏面具以其精细的制作技艺和生动的表情,为藏戏表演提供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面具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观众的兴趣。扎西降措还强调,贴布脱胎藏戏面具也是表达藏戏角色内心世界的有效载体。每种面具都代表了不同的角色类型,如神灵、人物或动物,它们的造型和色彩差异直接关联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通过这些面具,藏戏演员可以无声地传达角色的情绪变化,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剧情和角色。
采访木雅藏戏传承人扎西降措(中)
采访木雅藏戏传承人扎西降措(中)
7月9日上午调研团队在白玉县定布村采访了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切洛,切洛详细介绍了贴布脱胎藏戏面具的制作过程。首先用泥塑雕刻出面具的基本模型,再将裁剪好的布料层层贴上,待布料贴合紧密后进行脱胎,最后进行彩绘装饰。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切洛不断探索创新。他尝试使用不同的布料和颜料来开发新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在面具的造型设计上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通过这些创新,切洛让藏戏面具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采访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切洛(右)
切洛制作的部分面具
7月9日下午调研团队在白玉县白玉寺采访了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扎西泽仁。扎西泽仁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藏戏面具制作传统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制作面具的过程,让他对藏戏面具的艺术魅力和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扎西泽仁提到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不高,使得技艺的传承更加困难。但作为家族新一代的传承人,扎西泽仁深感肩负着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他认识到,虽然这个技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却是传递藏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采访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扎西泽仁(左二)
扎西泽仁制作的部分面具
此次调研得到了白玉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非遗股股长罗晓曦等多位领导以及藏语翻译昂布多吉,省级、州级传承人扎西降措、切洛、扎西泽仁、白马等人的大力支持。调研团队不仅对藏戏的传承、贴布脱胎面具的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制作技艺的关注,共同探索其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路。
白玉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非遗股股长罗晓曦(右一)介绍白玉县非遗
在打莫寺考察了解打莫寺历史及面具传承情况
打莫寺内收藏的面具
文字 | 歹凡
图片 | 柯小杰 歹凡
编辑 | 满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