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探索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之路

 

10月26日至27日,第十一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上海古猗园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聚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等全国各地近4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共同探讨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数字创意与地方文旅、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中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底蕴等议题。

 

 

 

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强荧强调了理论研究在弘扬海派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实践中拓宽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领域,开辟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推动交流合作,促进产业融合。

 

 

“海上风”论坛的历史与影响

“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自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发起,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应用,已成为上海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论坛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田兆元指出,论坛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学术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更多人的关注。

 


主旨发言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蔡丰明在主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海派民俗学学派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他指出,海派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上海为中心,以跨区域、跨文化研究、地域民俗研究、城市民俗研究为特色,其影响力现已辐射到全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江浙沪一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建非以《文化遗产&都市旅游——以上海为视角》为题,探讨了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旅游具有正向关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社会国际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唐忠展示了数字创意在地方文旅发展中的创新应用和巨大潜力;董峰教授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传统戏曲传播的主体建构》出发,思考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戏曲。

 

 

 

 


论坛讨论

10月27日上午,与会专家围绕7个议题,分3个平行论坛展开讨论。专家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交流了不同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阐释了文化遗产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学者专家教授论文入选,但因故未能出席会议现场,其论文编入会议论文集,在会上会后交流。其中,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柯小杰教授提交论文《四川盐亭嫘祖神话图像谱系研究》入选,并被编入会议论文集,他阐述了嫘祖神话图像谱系的研究对嫘祖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创世神话谱系理论框架下,通过图像学方法对嫘祖神话图像进行具体研究的尝试。以搜集到的图像资料,按照确定的分类原则,区分出时间谱系、空间谱系、图像谱系、现代创意图像等图像表达的不同形式,对盐亭嫘祖创世神话的图像谱系予以探究,描述相关图像的发展与变化,探寻盐亭嫘祖神话图像叙事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叙述逻辑,分析出盐亭嫘祖神话图像叙事谱系。他的现代创意动态图像谱系的研究是一个创新的观点,引起有关教授的重视和关注。


结论与展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作总结,他提出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赓续文脉的重要依托,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文化形态的跨界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思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周斌表示,学校对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十分重视,已举办多届非遗研培班,在教学中也坚持将非遗融入课程,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周斌认为,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要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田兆元介绍,接下来,“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还将走向长三角,下一届将在江苏镇江举办。他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以“海上风”论坛为平台,鼓励青年学者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文字 | 木火

图片 | 吴玉萍(提供)

编辑 | 满媛玉

审核 | 柯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