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召开2024年年度工作总结会议,非遗院院长柯小杰教授出席会议,非遗院全体人员参加会议,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并对未来工作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上,研究院各部门负责人陈翔、满媛玉、歹凡老师分别详细汇报了这一年以来在各自负责的期刊工作、非遗项目调研、文化活动举办、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对下一年度的工作做了初步的计划。柯小杰院长分别对三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会议指出,全院这一年里工作完成情况总体较好,主要体现在:一、在期刊工作方面,这一年里期刊上网了万方数据库,三本期刊的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优化编辑流程、加强稿件审核力度,期刊文章的质量和学术价值有所提高,涵盖文化教学、民俗研究、非遗项目传承保护、非遗进校园等领域,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引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二、不断合作交流,扩大影响。我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之一,积极与各个协会、单位、高校、企业等进行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与外聘专家的沟通联系。非遗院部门成员也不断向外输出参加活动,构建自我宣传平台,提高研究院及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三、科研成果亮点突出。我院发布了2024年度社科规划项目申报公告及指南,共收到国内外34个单位提交的总计128份项目申请书。此次项目申报工作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引发积极反响,影响较广泛。我院全体人员秉持着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不断攀登科学高峰,通过不懈努力和团队协作,在学科建设、项目立项、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四、教学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创新。非遗院5位教师承担了《非遗传承与保护》《藏羌彝民间文学》《民族学概论》《文化人类学》《藏羌文化专题》《酒店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认真履行教学工作并完成相关课程资料的撰写和完善,任课以来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教学目标和教材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研究院还指导学校教师完成校本教材立项工作以及教材编写写作指导,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服务教学活动,与各个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等紧密联系合作。例如:开展“非遗文创进校园暨第三届非遗文创研讨会”活动,联合经管学院文化产业专业学生,做好传承人与学生的对接联络工作,指导学生对各个传承人进行口述采访、视频录制,学生们通过活动完成了摄影作品,积极投身参加首届“四川省大学生非遗影像创新大赛”;与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合作对接,引荐泰国友人一行前往梓潼七曲山考察体验梓潼木刻年画,获得外国友人一致好评。
五、宣传工作稳定进行,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政治性,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结合重点工作,把镜头对准非遗、科研与教育一线,产生效应、营造氛围。维护非遗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官方账号,不定时发布学术、会议、通知、非遗资讯等相关信息,还重点展示推荐了一些优秀的传承人等。非遗院官方微信累计制作刊发各类信息300余篇,粉丝量增加数千人,非遗院影响力不断提升,宣传阵地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
会上,柯院长总结了这一年里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他指出,2024年研究院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挑战与不足。他强调,非遗研究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拓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渠道;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与魅力。研究院将继续深化期刊建设,拓展合作交流渠道,优化教学模式,加大科研投入,更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让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gif)